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第四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在宁举行

2021年12月28日 20:09:13 来源: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

  12月28日,由江苏省科协、江苏省工信厅指导,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和南京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在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智领江苏·融创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江苏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果,加快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推动江苏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

  行业大咖齐聚,共享学术盛筵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表示,自2018年起,江苏人工智能大会在省科协的指导和省工信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对于科技发展,学术交流非常重要,在2021年,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诸多障碍,创新形式举办了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技术培训活动50余场。今年第四届大会,除了南京大学主会场外,还在我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设置了14个分会场,让更多关心人工智能发展的人可以共享这场学术盛筵。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千目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正在影响全球竞争格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省科协将继续加持省人工智能学会的发展。希望省人工智能学会能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更加紧密地引领服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全力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组织形式多样活动,促进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持续集聚国内外高端学术资源,打造强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加强特色智库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互利互惠;研究解决江苏发展人工智能亟待解决的问题,群策群力,助力江苏人工智能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致辞

  聚焦技术热点,培养AI人才

  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表示,近年来,伴随大数据的积聚、算法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江苏初步构建了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发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体系,全省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南京、苏州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分列第4名和第6名。

  “江苏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实力稳居全国前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周志华介绍,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培养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放在第一位,以南京大学为首的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并建立起一整套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计划、课程方案,为多地输送人才。“江苏,特别是南京吸引了这么多智能产业、智能企业落地,这和我们人才输送的力量是分不开的。”

  颁奖仪式

  本届大会为第三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大赛、第二届中国智能博弈算法大赛、2021“曙光杯”江苏省高校人工智能应用算法挑战赛、2021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2021年度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奖的获奖选手和同学进行颁奖。

  青年大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有较高的积极性。杨健介绍,大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大赛的积极性非常高,急切地想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命题的时候联系到高校和市场,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题目也是企业想解决的问题。”

  加快应用推广,服务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揭晓了2021年度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名单,共评出131项技术创新奖(优秀产品)、34项技术应用奖(优秀解决方案)和30项技术推广奖(应用场景示范)。该奖项的申报与评选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推广。

  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视科技CTO胡建国介绍,2020年1月疫情爆发后,他们率先在一周内动员了五百多位员工及家属进行第一批数据采集,并完成口罩人脸识别算法的研发广泛应用,第一时间在南京市多地近千家小区应用落地。“这项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口罩人脸识别的精度,根据疫情期间多个小区部署的统计结果,户外场景戴口罩刷脸识别率可以达到98.5%。”胡建国说。

  昆山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银剑介绍,他们参与开发的智慧水务平台在调节水位、智能监测、污水反向溯源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以整合污水、雨水、生活用水,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形成外河、内河水位的联动,调节城市水位。当水质指标超过阈值时,还可根据超标因子进行反向溯源,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池宇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人工智能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江苏要深化创新改革、优化制度环境,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奠定基础。对此,他建议,一是要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核心领域的突破;二是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应用示范高地;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陶韬)

[编辑: 沙佳仪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