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天下大事、说说村里小事、帮帮村民难事、管管身边琐事。”走进扬州杨庙镇苍颉村的“民情茶室”,附近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测量血压血糖、看书品茗,也可以谈论村里的大事小情,及时反映困难或者对村集体建设的建议、想法。
今年以来,杨庙镇苍颉村切实发挥“民情茶室”作用,通过“一室、一桌、一茶”,进一步听民声、察民意、问民事、聚民心、集民智,努力把“民情茶室”打造成为民情交流“会客厅”。
带头宣传新条例,让小茶室成为政策宣传的“桥头堡”。“《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4月12日正式出台,自2023年6月22日起施行,并确立每年6月22日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日’”。为更好地宣传学习《条例》,杨庙镇人大代表周莹充分发挥宣讲员作用,邀请村民群众在茶室共同学习交流。为让大家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她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学习,做好笔记,借助茶室的投影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群众宣传讲解。“作为人大代表,要积极拥护和支持、积极宣传和执行《条例》。”周莹表示,“扬州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一定会赋予大运河更加美好、更富活力的未来。”
此外,该村还邀请在职党员志愿者、法律顾问、乡贤等入驻“民情茶室”,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宣讲阵地。
面对面收集民情,让小茶室成为联系选民的“连心桥”。在苍颉村“民情茶室”里,镇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罗成,一边听取村民们的意见,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自茶室“开张”以来,他经常邀请村民们喝茶,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交谈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实际困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一杯清茶捧在手,一段家常讲在口。在“民情茶室”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村民很容易放下心中顾虑,主动把生活、工作中不舒心、不顺心的事讲出来。该村茶叶新农刘建清楚地记得“民情茶室”在今年茶旅推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村有优质茶园200亩,如何实现‘茶叶子’蜕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一直是大家关心的事情,以茶促农、以旅带茶,把茶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游中,就是在这张桌前拍板确定的。”
人大代表献资源,让小茶室成为文明实践的“新晒场”。“包粽子看上去简单,自己真正包起来还是蛮复杂的。”镇人大代表裴习兵笑着说道。
在“民情茶室”里,人大代表与村民们一起包粽子、话端午,代表们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察民意、解民情,在相互协作中一个个粽子就包好了,一条条建议也记下了。代表们表示,将把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整理,积极反映群众呼声,更好地为村民代言。随后,代表们还将现场所包好的粽子送给了辖区内的孤寡留守老人、残疾人等,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在民情茶室里,再难办的事情,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杨庙镇苍颉村用一壶茶,访了民情、连了民心、解了民忧,是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杨庙镇苍颉村将进一步发挥好“民情茶室”作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小茶室”持续发挥“大作用”、释放“大能量”。(杭月 周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