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建设“15分钟医保服务圈”、链接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的举措做法被作为市级医保服务特色经验进行交流。
作为江北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街道,泰山街道辖区面积52.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3万,人员结构复杂多样,如何顺应人口快速聚集、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解决提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保服务质量问题,成为近年来街道基层民生工作中的一道新课题。
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在满足广大群众的多元化医保服务需求上不断探索,实践出一条凝聚平台合力、运用智慧手段、走近群众身边的泰山路径。
缩短半径,延伸服务触角
面积大、人口多,如果仅靠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这个单一的阵地,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服务居民的及时性、精准性要求。为此,街道在落实好“示范点”标准建设、“区街同权”无差别办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将2个便民服务分中心、14个社区便民服务站、78座网格红色驿站全部纳入服务阵地。同时,将高频服务事项下沉网格、放在驿站,建立起一支街道、社区医保专职人员队伍和311名网格员共同参与的服务力量,开展帮办代办上门办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专业、贴心地解决服务诉求。
“街社同权、街站通办”的“‘1+N’家门口医保”服务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街道医保服务半径由“15分钟”缩短至“5分钟”,有效延伸了服务触角,真正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
街道自主研发“家门口医保”微信小程序,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日常办件中咨询较多、使用频次较高的事项搬到线上,聚焦居民对医保服务点查询、在线医保报销、新生儿参保和健康管理等实际需求,依托“医疗一图清”“医保报销”“新生儿”“健康管理”功能模块,以简单便捷的方式,通过辖区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联动,实现医保服务“随时可办”。尤其是在“医保报销”模块的“无感报销”功能,依托新区医保、卫健、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数据支持,实现了新区范围内二十余家医疗机构诊疗数据调取、居民填写就诊医院、时间等基本信息和上传发票二维码、工作人员报销反馈的全流程在线操作,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体验,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注解。
主动聚力,精推多元服务
做好医保及延伸服务,满足群众多元的服务需求,不能只是街道、社区唱“独角戏”,而应当成为各方参与、联合共建的“大合唱”。在做好日常医保政务服务的同时,街道广泛对接辖区各类资源,多方凝聚联系服务居民的强大合力。
积极探索“医保+医疗+医药”的“三医联动”供给侧改革,与南医大四附院、泰山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在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引进“家庭医生工作室”“互联网医院”及“自助药房”,居民在“家庭医生工作室”或“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后,经药师确认,直接凭处方上的二维码到“便民药房”自助扫码,随后“便民药房”根据品名、数量在药架上自动抓取,并投放至出药口,整个取药过程仅需不到3分钟,方便有需要的居民在办理医保业务的时候还可以就近就便问诊购药。
围绕居民百姓对公益健康服务的期盼,在便民服务中心和桥北社区商盟网格红色驿站打造2处“健康驿站”,配备心魔镜、超声骨密度仪、健康机器人等现代化设备,免费提供血压、血脂、血糖、身体成分分析、骨密度检测等服务,由南医大四附院专业医护人员全天候坐诊,为居民解读健康报告,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运动调理建议。
推出多元化的线下服务菜单,组织开展高压氧治疗、甲状腺AI检查、骨龄检测、骨密度筛查、眼科检查、全科义诊进驿站等10余场“健康泰山 乐享生活”系列便民公益健康服务,想方设法将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送到居民身边,有效丰富了“15分钟医保服务圈”的内涵,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围绕持续做精做优做实基层医保服务工作的目标,街道将不断探索创新医保公共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融合医保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功能,让联系百姓的医保服务成为便民惠民的幸福服务。(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