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江苏省苏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苏州市吴江区召开,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提升江苏省南部地区(简称“苏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推进会现场)
近年来,苏南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公共设施基础、深厚的乡村文化积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累计建成26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254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24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意栖居和美画卷正在江南乡村徐徐展开。
各美其美,彰显“绿树村边合”的乡村自然风貌
苏南地区自古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区域内低山、丘陵、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有机组合一体。苏南各市充分发挥乡村优质资源禀赋,保持江南水乡肌理,打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市立足传统水乡格局保护,突出乡村特色风貌营造,从“点”上出彩,到“线”上串联,再到“片”上共进,将江南水乡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昆山市、太仓市、苏州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苏州市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均居江苏省首位。
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在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完成湿地河道水生系统、鸟类栖息地等建设,建立生物生态监测系统及管理平台,塑造水天相接、炊烟袅袅的原始自然之美。2022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角“江苏日”活动上,震泽湿地宣传片《水乡迎来“新朋友”》展出,向世界展示了震泽湿地之美。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十四五”时期,宜兴市全面启动“治本清源”碧水攻坚战,推动污水治理从“扩面增量”向“提质增效”转变。对太湖一级保护区内944个村庄、水源地保护区内87个村庄、其他1856个村庄,逐个实地踏勘、现场摸查,做到一村一策、规划设计。至2022年底,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级达41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0%。
美人之美,展现“把酒话桑麻”的乡村和乐景象
苏南域内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熠熠生辉,千年文脉生生不息,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的人文精神。
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因费孝通先生以该村为样本所调研著作的《江村经济》而闻名。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美丽村庄建设,以环境引人、文化育人,将原本废旧的民房、学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礼堂、文化小书斋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村之治”,让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美美江村”展现现实模样。
(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扬中市率先探索村级公共服务“八位一体”(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八个方面一体化运作)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党小组“堡垒前哨点”功能,各村社制定党员人居环境整治考评细则,督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小组联组、党员联户,以“清单化”的形式明确党员和挂钩家庭的义务,团结带动群众对公共区域、环境“死角”开展集中整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管理、“红黑榜”以及“最美自然埭”“最美家庭户”“流动红旗”评选等形式,激发村民自治能力和参与热情,营造村美人和的良好氛围。
美美与共,谱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业兴民富篇章
苏南各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畅通“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打造“苏南样板”。
南京市深化乡村生态、产业、生活、形态、人文“五美融合”,着力塑形铸魂,建设彰显南京特色的都市田园乡村。每年吸引1000余名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10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打造12个“工疗惠农”民宿村,共接待各级疗休养358批次1万余人;上线农旅服务平台“莱斯乡村”,推出民宿等各类产品500余个,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随着美丽乡村的部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庭院特色种植、养殖、手工、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为重点的庭院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享受的福利红利、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全面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江苏省前列。
溧阳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以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基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立足白茶、青虾、优质粮食、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招引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项目落地。依托天目湖、“1号公路”等核心品牌,充分释放农旅融合价值,实现农旅融合收入超50亿元,带动“1号公路”沿线超10万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溧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79:1。(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