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五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论坛在贵州省铜仁市开幕,本届论坛以“人本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积极分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管理学术前沿成果,共同探索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月清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致辞。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作《张謇早期现代化的探索》主旨报告。
罗一民指出,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引领者。他在家乡南通所开创的现代化事业,无论对南通,还是对全国;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当下乃至将来,都有着极为珍贵的时代意义。梳理总结百年前张謇现代化的实践和思想以及后续传承,对于搞好今后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价值。
罗一民认为,张謇所开创的南通早期现代化事业及后来的接续传承,对于当下正在开展的中国式的地方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一、以实体经济为重心。
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大厦的基础,也是经济现代化的立足点。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建立在经济现代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文化、社会、城市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张謇当年本着“国非富不强”和“富非实业不张”的理念,兴办各种实业,大力发展以“大工、大农、大商”为主干的现代实体经济,成就了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辉煌。今天,我们在地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然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二、以本地特色禀赋为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国情特点,地方上的现代化应以本地禀赋特色为依托。所谓地方禀赋,包括两个方面的特有资源:一是指地理、气候、环境、物产等自然资源条件;一是指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城市风貌等人文资源状态。事实表明,用好本地的禀赋资源,也就是发挥本地优势,利用“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条件,在差别化竞争中取胜。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禀赋资源,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是地方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以城市现代化为龙头。
城市是人口、产业、市场资源和生活实施的集中地,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现代化必然代表和带动整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依据历史的经验,我们今天在开展地方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应发挥城市现代化的主导带动作用。
四、以地方治理现代化为保障。
治理现代化对国家和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保障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地方治理现代化涉及到许多内容和任务,但最核心的就是治理的法治化。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标志,依法治理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根本性要求。离开法治,所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善于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和地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以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取向。
地方现代化说到底,就是惠及整个地区和全体民众的现代新型生活和生产形态。因此,它的全面性、均衡性、普惠性的特征十分突出。首先,必须协调发展,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乃至两个文明之间等。其次,它必须追求共同富裕,普遍提高生活水准,使人民群众公正地共同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
罗一民强调,我们今天正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依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总体布局,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保障和促进整个现代化建设;正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现代化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依然可以从张謇当年的开拓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探索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据悉,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论坛由南京大学和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共同发起,论坛始于2013年,迄今已举办四届,旨在为关心中国文化和管理之道的学术界、管理界、工商界以及各类公共组织搭建一个交流合作与沟通对话的平台,共同研究和探讨东西文明智慧与现代管理的诸多问题,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建立,助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构建,分享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管理实践新经验和管理研究新成果,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