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亭湖,地处黄海之滨,人文荟萃,物产丰富,串场河穿城而过,润泽一方沃土,文化底蕴深厚。如今的亭湖,正努力从深厚的文化根脉中汲取高质量发展力量,在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以更深情怀厚植精神根脉,赋予城市文化名片新内涵。

  推动城市更新 以文塑城擦亮文化标识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专属印记。记住一座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法:可以是一座地标建筑、可以是一道特色美食、可以是一位文化名人,甚至可以是一句乡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一个地方、几代人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鲜明的个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亭湖该如何在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特点,凸显城市个性?亭湖区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文塑城擦亮文化标识”。

  围绕这一要求,近年来亭湖区立足老城实际,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和文化传承,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商业思维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以遍布红色遗迹,承载盐阜记忆、纪念重建军部的盐城“第一路”建军路为依托,亭湖规划设计了“重走建军路 寻访最盐城”青年学习社线路,以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遗址、铜马雕像为主体,设置“小小铁军讲解员”“沉浸式行车解说”“铁军主题互动游戏”等线路特色环节,邀请团员青年寻访红色足迹、打卡“最盐城”。

  立足“新马泰”红色文化带、烈士命名村等主要载体,亭湖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全区广泛开展“铁军魂、盐城红”红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用足用好范公堤、陆秀夫祠堂、宋曹故居等名胜古迹资源,亭湖不断挖掘民俗历史文化,通过布局建设一批特色街区、展示馆等文化载体平台,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招牌”。

  始建于1951年的竹林大饭店,是老盐城人记忆中“最盐城”的味道,1991年因城市发展需要歇业。2021年竹林大饭店“重出江湖”、 焕新回归,以盐城的历史厚度与记忆宽度为载体,以“食”串起城市文化脉络,以“景”激活市民情感记忆……高度真实再现了具有盐城浓郁民俗风情,成为盐城民俗文化的高度浓缩和实践样本,也成为当前不少市民游客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不仅于此,建设“城市阳台”巧用城市遗存,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改造盐城电影院,打造1956星剧场,再现“曲山艺海”风采;改造浠沧商业街,落成放映机雕塑,留住昔日的光影岁月……在亭湖,城市地标不断更新,新旧业态相互叠加,文化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完善的同时,城市文化气质及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攀升。

  培树先进典型 以文化人赓续文明基因

  近日,亭湖区2023第二季度“身边的奋斗者”建议名单公示,经过层层推选、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等程序,产生10位候选人物。这10位人物代表了在亭湖这片热土上,勇敢奋斗的劳动者们。

  无数个身边的奋斗者,绘就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今年,亭湖启动“身边的奋斗者”年度活动,通过常态化地寻找,把“身边的奋斗者”的“典型效应”发展为“群体效应”和“社会效应,用新时代奋斗者的逐梦故事,激发全区人民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热情,引导广大干群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奋斗的种子,在亭湖拔节生长。

  “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持善前行,让爱回归,持续关爱困境学子是‘鹤翔课堂’团队不变的情怀和担当。”“鹤翔课堂”的发起人、“中国好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刘婵介绍,多年来,“鹤翔课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为载体,深入践行立德树人之举,通过拓展受众法律视野和知识触角,助力亭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文明校园建设等。目前“鹤翔课堂”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数百场,足迹遍布亭湖各地、各行业。

  这仅是亭湖培树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的一隅。厚植文化根基,树立崇德向善之风,逐步成为亭湖独特的城市文明景观。依托新时代文明服务站,司法条线“好人说法”、妇联条线“花开满亭”家庭教育宣讲、教育条线“千师进千家”、卫健系统“第一村医”、法院“鹤凌云”家长课堂、文广旅条线“幸福乐翻天”等活动常态化持续性开展百余场(次)。

  用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涵养也让亭湖人面貌一新。“中国好人”吴登清为残疾人、军烈属、特困户等免费开万份药方、捐款数十万元;“中国好人”陆春銮自筹资金创办“亭湖区慈悦托福中心”,为独居、孤残、智障、瘫痪等老人提供爱心服务;“全国劳动模范”梁泽泉,先后设立“仁禾奖学金”“仁禾中衡春蕾班”,牵头成立盐城市仁禾中衡教育基金会;“全国最美家庭”孙成栋家庭常年参与公益事业、热心志愿服务、关爱困难儿童,还有“江苏好人”张玉荣、“全省最美退役军人”刘保顺、“盐城好人”杜进进……

  “亭湖好人”群像逐渐成型,以点滴事迹引发亭湖全区并肩偕行、逐梦未来的时代共鸣。 “他们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城市文化的积淀,来源于厚德文化的传承,发扬于人文精神的带动,成就于文明基因和城市品格的养成。”亭湖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塑造文化IP 以文兴业打造文旅品牌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近年来,全国多地开辟新领域,塑造城市文化IP,引发现象级传播。

  塑造城市文化IP,亭湖在行动。打造潮间带艺术村等特色文化片区、开发湿地旅游路线、融合发展非遗文化和文旅产业、规划建设系列节庆活动……具有亭湖特色的文化新名片加速涌现。

  立足生态湿地资源禀赋,亭湖区紧扣“首位首席首选”主线,以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发展生态特色文旅产业,致力建设国际湿地旅游首选目的地。

  如突出“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沿海生态百里精品段”的定位,围绕展现滨海湿地风貌,重点发展以海滨康养基地为方向的湿地生态旅游主业,做足“好生态清心、好空气清肺、好食品清胃,艺术养性、康疗养生、乡情养神”的“三清三养”特色文章;着力打造潮间带艺术村、袁家尖度假区、鹤汀云栖民宿等一批质量好、收益好、形象好的重点旅游项目,塑造文旅品牌,推动亭湖湿地的“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相得益彰。

  同时亭湖大力推出生态旅游节活动,聚焦大洋湾樱花节、便仓镇枯枝牡丹节、黄尖镇牡丹节、南洋镇桃花节、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节等,展现亭湖独特的湿地生态风光和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湿地生态旅游IP。

  持续激发非遗活力,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也逐步成为亭湖区繁荣文旅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诞生于2021年10月的盐城民俗博物馆,是亭湖区全方位展示全区非遗成果的开放平台。走进这座1.7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环顾四周,入目皆是老盐城生活的影像浓缩。一到三楼,古朴的老街巷、斑驳的老建筑交错纵横,熟悉的老字号、经典的老味道弥散其间,陈旧的老物件、朴素的老家当唤醒记忆。钱氏木雕、钮氏剪纸、刘氏泥塑、吴氏膏药、袁立农瓷刻、铜雕、珠编、虎鞋、糖画……各类非遗作品琳琅满目,让人近距离感受亭湖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红色文化、海盐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水乳交融,积淀了亭湖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守住亭湖的“根”与“魂”,必将助力开启亭湖文化自信新篇章。(徐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