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今日观众听到百年前青年革命者的心跳”,自8月28日全国公映以来,电影《觅渡》一路获赞。近年来,江苏常州打响“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品牌,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树立“常州作为”,在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讲好红色故事等方面作出“常州探索”,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建立“常州路径”,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常州力量。

  从《觅渡》看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常州作为

  早在点映之前,《觅渡》就被中国电影华表奖组委会推介为2023年度重点档期优秀国产影片,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

  除了《觅渡》,常州此前打造的《邓稼先》《秋之白华》《桂香街》等院线电影,接连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等。这些作品唤起了广大观众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和追缅,找到了文化传承的新策略和新路径。

  作为“常州三杰”的故乡,近年来常州打响“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品牌,从开办“三杰”道德讲堂到开发“三杰”革命精神校本教材,从举办“秋白读书节”、建设“秋白书苑”到设立“红色书屋”“红色书柜”,红色文化传承渗透进城市肌理。“觅渡觅渡渡何处,在每个常州人、每个中国人心里,我们总有一股热血,总有一种爱国的情怀永存心中,我们也要一直奋斗下去。”观众周妍说。

  如果说红色文化镌刻在常州的基因之中,那悠悠千年的大运河则是这座城市最富生命力的文化血脉。《觅渡》导演宁敬武说,通过拍摄《觅渡》这部电影,他深刻地感受到,常州这座城市的文脉不仅在博物馆、图书馆和资料库里,也在这个地方耳濡目染的环境里。

  大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了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内涵。大运河支流,连通老城厢的主街巷。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常州老城厢复兴,正在守护中开掘新深度、拓展新境界,让江南文脉更加静水深流。常州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亮点和特色,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老城厢建设、全域旅游等全市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让大运河在人气、烟火气中汲取力量,加强传承与创新,让运河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更具生机与活力。

  为激活千年运河文化和江南名城IP,近年来常州高标准实施文保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文庙大成殿、意园、近园、盛宣怀故居等20个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积极打造江南古典园林群落,保护传承好金坛刻纸、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焦溪古镇联合申遗,建设三星村遗址保护公园,完成常州三杰纪念馆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谋划大观楼、止园等历史经典建筑复建等工作。

  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说,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富矿”,目前,常州正深入挖掘资源,打造大运河常州文化标识,面向全国举办首届“高晓声”文学奖征集评选,探索谋划“刘海粟”美术品牌、“赵元任”音乐品牌等,努力用千年历史文脉,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从《觅渡》看文艺作品“破圈”的常州探索

  不仅是电影《觅渡》,电影《秋之白华》、纪录片《瞿秋白》、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君子史良》、锡剧《烛光在前》、滑稽戏《陈奂生吃饭问题》、电视剧《青果巷》……这些近几年获得全国关注的现象级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常州文艺精品。

  “我们持续精品战略、讲好常州故事,构筑常州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用完备高效的艺术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了文艺精品的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创作、高质量推进。”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谢春林说。

  文艺作品何以“破圈”?近年来,常州结合本地资源、资金、人才和硬件等实际情况,从满足大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出发,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作环境,高扬主流文化、讲述“常州故事”,极大地促进了文艺“作品”向“产品”“精品”的转化,走出了一条守正与创新并举的新路,精品创作百花齐放、竞相繁荣、创出品牌。

  用作品的人文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谢春林表示,“常州出品需要既具有‘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的史诗感,更展现‘留意万家灯火、观照百姓冷暖’的人民观,用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依靠前端扶持和后端奖励“双引擎”,常州精准发力、择优扶强,系统性地为“五个一工程”评选和其他文艺大奖储备优质项目,提供扶持资金、协调整合资源、指导修改打磨、搭建展示平台、宣传评论推介,确保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和创作生产的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常州文艺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总数已达14部,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同时囊括全国“文华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大奖”、省“文艺大奖”、“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电影华表奖、电影百花奖、曲艺牡丹奖、书法兰亭奖、民间文艺山花奖等重量级奖项,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常州文化品牌。

  从《觅渡》“生产”看文化产业发展的常州路径

  “《觅渡》这部电影,在常州完成了全部拍摄。”宁敬武介绍,电影在常州原纺织名厂大成三厂旧址、大明厂、溧阳南山竹海、常州夏家大院、常州市第二中学、东坡公园、觅渡桥等历史文化标志性地点都进行了取景,重头的拍摄任务则在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完成。

  坐落于西太湖畔的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以近代、当代、现代题材内外场景及配套服务和文旅融合开发为主营业态,以影视场景联盟、影视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商业等为衍生业态,形成重要的科技智慧型影视文旅综合发展体。作为省级重点影视文化园区,基地连续多年剧组入驻率居全国同业前茅,带动吸引了100多家影视相关企业落户常州,形成了文化产业快速集聚的“强磁场”。

  包括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等在内,常州先后有5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和授牌,总投资超30亿元的江苏(常州)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视频媒体加工服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有望辐射带动千亿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电影《觅渡》出品方之一的江苏恐龙园赞奇影业有限公司,由两家常州本土文化企业合作创立。“恐龙园”与“赞奇”,代表着常州近年来文化产业创新蜕变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无中生有”的创意为王。中国市场化最成功的恐龙文化产业,让常州这座传统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跃升为引领中国文化旅游从“资源依赖”向“市场创意”转型的华东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近悦远来的文旅明星城市。同时,依托连续19年举办的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常州动漫产业也异军突起,恐龙IP等动漫形象和原创精品抢滩海内外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另一个是技术先导的“链式发展”。赞奇科技自主研发“渲云”平台,面向影视动漫、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游戏等诸多领域,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云端渲染服务,为《大圣归来》《捉妖记》《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影视作品提供渲染服务。一条以创意文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高度集聚的文化企业为依托的“形象—内容—科技—体验—衍生”的创意产业链条在常州逐步成形。

  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文化智造”,正如电影《觅渡》中所展现的革命火种从迸发到热烈,常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也终成“燎原之势”。(吴琼 唐文竹 郑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