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垦农发党委高度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双百企业”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市场化人才机制的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兼具鲜明农垦底蕴和强烈市场化倾向的现代企业人才机制,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健全人才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构建人力资源管控体系,通过调优组织构架体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明确人力资源权责关系,系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编制人才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建设企业“接班人”、总部人才、青年人才、职业经理人、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六支队伍,切实发挥公司作为江苏农垦人才建设“排头兵”、人才储备“蓄水池”、人才机制改革“试验田”“先行区”作用。制定三项机制实施办法,为领导人员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和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落地实施提供制度依据,鼓励激励管理人员勇于担当、创新作为,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企业领导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出台26条“人才新政”,涵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和保障等多个方面,持续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引进优才,打造人才高地。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构建适应发展需要、灵活开放的引才机制,对公司生产经营亟需的人才、具有特殊管理水平的管理人才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实行“一事一议”,不定框框、不设上限。制定所属企业人才储备计划,已通过市场化招聘储备符合条件的人选50余人。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打通现职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变的通道,在所属子企业引进、转聘职业经理人,补齐公司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短板。

  丰富培养模式,助力人才成长。从内部培养、择优推选、实践锻炼入手,多措并举提升人才素质,激发人才潜能。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建立管理、技术和技能等三种上下贯通、左右互通的人才发展路径,在苏垦农科院试点建立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双阶梯”职业发展通道。让关键业务部门负责人兼任支部书记,把年轻业务骨干充实到支部委员中,着力培养既懂党建又精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与淮阴工学院合作举办农业技术与管理大专班、农学本科班,以联合办学方式开展人才继续教育,已有近700人通过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实施“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方式,经过师傅传帮带,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师徒结对已超千对。联合南京大学举办“公司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推动青年人才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能力素养、拓宽发展视野。出台《关于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公司总部与所属企业人才双向交流锻炼暂行办法》,有效加强公司人才交流,扩宽人才成长路径。

  完善激励机制,释放经营活力。强化激励导向,明确考核指标和激励规则,提升考核激励的精度、力度和效度,对超额完成经营目标的企业实施超额利润分享,以业绩论英雄、以考核论报酬,分配机制由“干了算”向“算着干”转变。全面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改革,以契约方式明确管理层的责权利,加强对经理层的约束。出台《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方案》,建立鼓励科研人才根据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收益分享的激励机制。探索模拟事业部制考核,创新出台《种植业管理中心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拉开总部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鼓励“价值创造”的导向更明确。(孙玉伟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