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讨南京的文学发展、历史地位和城市文化精神,10月19日上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在南京市“世界文学客厅”举办。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高坡,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以及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南京市委宣传部等领导同志出席论坛。

  邱新立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60万年的人类史、约2500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承载着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也收获了“天下文枢”的美誉。文脉连着国运,文学承载着人心,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这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南京打造国际化都市、培育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前景。他强调,作为新时代的方志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深化对方志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极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担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崔巍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江苏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滴石穿的韧劲,奔腾不息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如果把水文化做成一本志书,江苏既有气吞万里的大江、大海、大湖、大河的厚重章节,也有牵动人心的阡陌水田、池塘小溪的精致书页。各路文脉沿着涓涓水系汇集到山川形胜的十朝都会,成就了被誉为“天下文枢”的南京。他认为,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只是一个起点,它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承担着使命;他希望,进一步发挥“文学之都”影响力,让更多的群众感受文学的魅力,传承阅读与创作的热情;他期待,以南京为文学客厅,推动世界文学交融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毕飞宇指出,历史发展的背后有“看不见的手”在挑选有代表性的符号,而文学成为了在南京乃至江苏的历史中极为重要的符号。他强调了成书于南朝建康的《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南朝文化精英们通过商讨和研究,在南京初步建立了汉语文学的审美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当时和未来的创作和阅读,为中国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人面对历史,总能被历史的符号所打动。因为有了先人建立起的标准和挑选出的符号,今天的每一个人,才能无比幸福地在符号里生活、创作、体会并建设。

  论坛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江苏省作协原专业作家、南京市作协原副主席薛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

  为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学之都的影响力,促进方志文化的国际性交流,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方志文化汉学家研学基地”正式揭牌,落户南京市方志馆,作为汉学家来宁了解交流传播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常设平台。意大利汉学家范狄、伊朗汉学家艾森出席本次论坛。

  此次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地方志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协办,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南京市地方志学会、《江苏地方志》编辑部具体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南京广播电视台、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给予支持。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相关处室同志,南京市及所辖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同志,特邀嘉宾与论文作者等100余人参加论坛。会前,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和《江苏地方志》编辑部还发起社会征文,共收到论文36篇,为论坛的顺利召开做了充分学术准备。论坛上,播放了《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专题片。每位与会代表都收到了《江苏地方志》“天下文枢”专题期刊和包含36篇优秀论文的论文集。(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