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党工委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会同省、市、区三级人民法院,以四方新村小区为试点,创新开展“法院联社区法官进网格”工作,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之中,零距离开展物业纠纷的矛盾源头化解,形成“法院+社区+物业”的红色物业法治化模式,以红色物业“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民生”,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法院联社区法官进网格”活动启动仪式

  突出党建引领,以“法院+社区”激活治理动能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四方新村小区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积0.415平方公里,共有88幢居民楼、5212户、常住人口12690人。小区内有拆迁安置房、教师公寓、商品房等多种业态,流动人口、寄住人口占比高达33.5%,人员构成复杂,人口结构多元,矛盾纠纷多发,物业管理难度大。

  街道党工委以四方新村小区为试点,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企业、业委会、居民代表与法院党组织“1+4”联动机制,由物业领域专业法官担任街道物业党总支副书记,常态化列席社区物业工作联席会,对物业服务内容、物业矛盾纠纷等提供法律参考和指导意见。在秦淮区法院同步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室,选派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物业管理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专门负责物业纠纷案件调解工作,通过联合社区党组织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等,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法律服务和解纷指导。

“1+4”联动机制,法官参与红色物业工作联席会

  聚焦平台资源,以“网络+网格”拓宽服务载体

  设立“徕斯”数字微法庭(物业纠纷诉非对接工作站),集成基层治理、网上立案、联动调解、在线诉讼、法治宣传等功能模块,提供在线立案、在线开庭、网上阅卷等服务,搭建起“诉前-诉中-诉后”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物业类纠纷线上快速调解,成立以来已妥善调处16起物业类纠纷。构建“红色管家”监督员机制,成立“网格党员驿站”,由法官担任站长,聘请一批居民党员骨干担任驿站“红色管家”,积极参与网格事务、网格治理,推动条块联动、多元共治,为基层治理提供法治化新路径。

  “徕斯”数字微法庭

  凝聚多方合力,以“普法+送法”防范化解矛盾

  打造普法多元矩阵,法官网格员联合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开设“法律诊所”,创新法官讲案例、学生演话剧等形式,开展“广场法庭”“树荫下的普法”等活动。建立“适老送法机制”送法上门,将“法治第二课堂”搬进社区,提供校方能选择、家长感兴趣、学生有收获的校园普法“菜单”,“小手拉大手”孩子带着家长一起学法,打造基层法治教育“样板间”,惠众超万人。开展家门口快捷“点单”送法模式,成立社区纠纷“矛调议事会”,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点单”,按照小事就地调、大事“分会”调、涉法涉诉“总会”调的三调机制,法官依托“矛调议事会”采取当面解答、现场咨询、法治宣讲、纠纷调处、巡回审判等方式,累计完成“订单”260余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与秦淮区法院开展法治宣传

“广场法庭”

  通过开展“法院联社区法官进网格”工作,推动法官深度融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驱动基层治理“法治引擎”,社区基层法治进程不断完善。2022年5月,“法院联社区法官进网格”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南京市第一批党建共建重点项目。

  治理核心更加有力

  社区党组织通过探索实施“法院联社区法官进网格”项目,参与小区治理、服务小区居民,明确协商议题由党组织把关,纠纷解决由党组织牵头,协商落实由党组织督办,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真正让小区居民感受到了什么是主心骨,让“有问题找党员、找书记、找党委”成为全体居民的共识。

  矛盾调处更加智能

  “徕斯”数字微法庭(物业纠纷诉非对接工作站)成立以来,已妥善调处物业类纠纷16起,以法治指引小区规范自治、源头化解矛盾。秦淮法院可以及时通过该系统,对成功调解的物业纠纷等第一时间进行司法确认,极大压缩了群众化解矛盾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物业管理更加高效

  自项目开展以来,四方新村小区常态化治理平稳有序,物业矛盾解决越来越顺畅,物业费、停车费收缴连续3年实现同比正增长。新划线、摇号分配停车位1734个,增设充电桩2000个,拆除高层违建栏栅门150处,清理地下室住人258户,平稳有序规范完成四方新村社区江南明珠小区物业公司选聘。

  民主法治更加和谐

  “家门口”快捷便利的司法服务,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新家园保驾护航。通过“广场法庭”“树荫下的普法”等,用最生动的法治课堂、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针对物业纠纷、相邻关系、房屋买卖等重点领域进行普法宣传,有效提升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纠纷预防意识和能力。法官进社区以来,累计开展民法典专题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老年人权益保障、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普法活动60余场,惠众超万人。(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