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产业,合成生物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机构预计2024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89亿美元。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近日对外发布,成为江苏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的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展现出其在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中的担当。
率先发布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根据CB Insights分析预测,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1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8%。202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
今年8月,常州市级层面率先成立了合成生物创新发展专班,近期,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对外发布,成为江苏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的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目前合成生物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时不我待。常州将全速抢占新风口、布局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在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中展现常州担当。”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鹏举说。
《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明确,到2027年,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绿色生物制造、产业装备及高附加值生物材料等形成产业集聚,成为长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招引培育科技型企业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行业骨干企业20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争创省级创新平台2—3家,招引集聚战略科学家、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等高端人才超200名;组织实施相关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50项,全市2—3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区企业集聚数量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抢抓风口期布局合成生物全过程创新链
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是全球前沿技术方向之一。
充分认识到合成生物产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实施意见》及《若干措施》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方面进行了布局。如,针对合成生物产业研发机构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从合成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各个要素和中间链各个环节予以支持。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主抓“建平台”和“出产值”,推动合成生物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出形象、出能级;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尽快出产值。重点建设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等主要园区,依托合成生物学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机构和空间基础,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合成生物学创新高地。
与此同时,突出产业科技融合,解决创新发展难点问题。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律,针对其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人才引育难等突出问题,常州设置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专项、投融资引导基金等多个政策支持点,实实在在解决企业真正的需求点,持续优化技术交易、审评审批、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营商环境,开创产业政策环境新局面。
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
当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核心要义。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常州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重点产业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碳材料、氢能和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产业领域明确技术攻关重点方向,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高端装备领域,常州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群,积聚了一批智能装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拥有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65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2家。
新能源领域,常州瞄准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两个超万亿”的目标,推动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4、投资热度全国第1,2022年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5109亿元。
培育新质生产力,常州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做大做强合成生物产业。“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等三个合成生物专题园区目前已正式启动开园,合成生物学成果项目纷纷落地。”常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白冰天介绍。下一步常州还将开展各种招商对接活动,聚焦合成生物领域,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到常州落地转化,加快资源要素向合成生物领域集聚。(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