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电信”)充分发挥技术、服务等优势,紧抓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聚力为江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赋能。
升级数字技术助推产业振兴
当前,去乡村“洗眼睛”看风景、感受传统民俗,已成为江苏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重要一环。江苏电信利用大数据、AI算法等新技术,推出了各类乡村旅游智慧平台,让乡村文化“玩”出新潮范儿。
在徐州沛县魏庙镇大运河民俗馆,随着一幅幅画卷展开,往昔繁盛的运河文明重现眼前。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的民俗展现模式,得益于江苏电信定制打造的多媒体数字展览AI应用场景,通过设置触摸展示系统、AI互动屏幕等智能设备,让实物与虚拟场景结合,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针对民俗馆不同场景,江苏电信还开发了馆内客流统计、火情预警等AI功能。通过AI分析天翼云眼拍摄实时画面,能够精准识别出人群数量、流动方向等信息;利用火情预警模块,一旦危险产生能够立即触发报警机制……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精准管理手段。
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数字+、智慧+赋能农业种植现代化走深走实。今年,南京高淳和睦涧村迎来水稻大丰收。
一部手机就可以对水稻进行远程灌溉,一台电脑就可以使稻田里的事尽在掌握之中,一个智慧平台就能够连接起千余亩土地进行农事指导和辅助决策……江苏电信利用数字技术,让一幅幅“科技范”十足的农业生产场景在和睦涧村遍地开花。
走进和睦涧村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智慧农业系统综合服务平台上跳动着气象、水质、墒情、虫情等农业生产数据。这是江苏电信基于物联网、GIS、测绘等关键技术打造的地理测绘影像“一张底图”,覆盖水稻种植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构建了“一个中心+N个系统”,运用5G+大数据+AI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可对生产环境与生产流程进行实时传输和存储,并建立了水稻种植过程实时数据库和可视化信息平台,提供精细到地块的具体农事信息。
同样在兴化,数字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深度融合。通过推动兴化农田5G基础网络全覆盖、农田作业智能化装备改造和农作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江苏电信助力地方传统农业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数字化升级。5G+无人农场、5G+智能工、5G+智能仓储物流现代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农产品溯源体系等,一系列标杆性现代农业项目在此涌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更加智慧。
打造“精智”系统守护水韵乡村
江苏水网密布,如何智用水、用好水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答题。在连云港,江苏电信和岗埠农场共同打造5G+智慧农业项目,实施了“5G+智慧水泵”。利用5G专网精准覆盖,实现水闸泵站远程控制、在线水质监测、供水管网监测等终端实时接入。针对灌溉供水全流程,搭建“智慧灌溉管理平台”,显示各泵站的实时水流量、压力等数值,据此,操作人员能及时监测到哪里缺水、哪里可以暂停供水。
不仅用好水,更要防得住水带来的各种隐患。在南通,江苏电信打造的防溺水智能系统创新“人防+技防”模式,如同一个“水上哨兵”,为乡村织密防溺水数字防线。据了解,这套结合区域警戒、生物识别、云计算、远程对讲等技术的系统,基于5G技术高速率、低延迟的特性,可对靠近水域的人员进行实时驱赶,单套设备覆盖范围可达1公里。如果有人即将面临溺水危险情况,系统会精准、快速定位人员信息并通知后台监控部门避免危险发生。同时,系统还具备云储存功能,可对监控录像进行回访溯源,为调查事故和追究责任提供证据。
“人+技术”双输出提升“智”理水平
数字乡村的丰收不仅在地里田间,也体现在乡村治理。江苏电信用“人+技术”的双输出模式,收获累累硕果。
为打造驻村帮促新样板,2021年,江苏电信派驻盐城分公司接入中心副主任童黎出任盐城响水县小尖镇姜圩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同时将智慧大屏、天翼云眼、天翼云播、智慧党建、智慧农业、乡村电视台等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带进了村里。
两年时间里,22个乡村振兴帮促项目在村里“落地发芽”。2022年,姜圩村被盐城市评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村集体经营收入由名列倒数到跻身全县第三。
在淮安涟水县费庄村,江苏电信派驻姚旭辉担任第一书记后,这个曾经的“落后村”不断簇新:借“网”出海,成立电商平台中心接入中国电信积分商城,拓展乡村农产品等销售渠道,年销售收入达150万元;为160个五保户安装天翼看家,给独居老人配备健康监测手表,首创红色管家服务,为留守儿童开办六点半学堂等,自此,一老一小都有了守护和依靠。
截至今年10月底,江苏电信在江苏已“点亮”9845个行政村;保持城乡光网全覆盖,农村区域网络接入能力普遍达500M,并可按需提供千兆网络服务;推广建设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推动信息化与“三农”工作全面融合,目前数字乡村2.0版本的示范村达5689个。(沈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