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年来,溧阳市充分发挥“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生态优势,融汇“敬重自然、尊老崇德”的质朴民风,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起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的“颐养栗里”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让全市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颐养的美好愿景。
坚持政府主导,夯实养老服务发展基础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借势借力多项改革试点重要契机,高站位谋划老龄事业发展思路,高质量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描绘“颐养栗里”梦想蓝图。划出“一大片区域”绘制发展蓝图。溧阳市将老龄健康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将新成立的古县街道定位为集生态颐养、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健康养生示范基地,加大高端休闲养老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全球领先、具有本土特色的康养休闲城。制定“一系列规划”引领体系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以《溧阳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为总揽,《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溧阳市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实施意见》等相衔接的政策制度体系,明确养老服务发展目标,充分激活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实施“一揽子工程”夯实发展基础。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判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解决发展问题;连续三年将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纳入为民实事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夯实发展基础,养老服务发展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注重分类施策,解决银发群体现实需求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统筹社会资源,创新发展路径,解决银发群体“急难愁盼”事,让“颐养栗里”的梦想照进现实。
聚焦“获得感”,破解“居家享老”幸福密码。建成以5家日间照料中心为中心枢纽,164家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补充,80家“如意小食堂”为支撑的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推动居家养老模式从“自行出门”向“爱心敲门”转变,2.9万余名80周岁以上老人惠享上门服务,满意率高达99%。发挥“一键通”虚拟养老院作用,为近1万名空巢独居、散居特困、重残老人安装“一键通”看护设备,累计应急响应18.5万条呼叫,挽救了10余位老人生命。
聚焦“安全感”,铸牢“机构颐老”安全防线。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养老机构消防审验专项整改,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重点关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推动监管实现常态化、协同化、精准化。实施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通过健全养老服务星级评定、定期评估、违规退出等机制,评选出7家星级养老机构。投资约2.77亿元的市级特困人员供养中心即将投入运行,将满足全市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
聚焦“幸福感”,探索“尊老惠老”溧阳路径。对65岁以上老年人给予免费乘坐交通工具、免费体检等优待政策,减免各类费用2000余万元;对8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高龄津贴等25项惠老服务,每年发放尊老金2200余万元;组织对全市2.3万名老人开展能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溧阳市民政局依托如意小食堂,定期举行“爱心年夜饭”“暖冬行动”等惠老主题活动30余场;联合卫健部门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讲座”100余场,发放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册1800余份;创成全国老年友好示范社区2家。连续举办6届“中国·溧阳南山竹海长寿文化节”,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注重数字赋能,实现智慧养老互联互通
以科技赋能为手段,通过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实现“颐养栗里”智慧服务。一是“大数据”绘制“关爱地图”。建立“养老服务数据库”,绘制包含居家养老老人区域分布、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偏好等内容在内的“关爱地图”,让养老机构、居家安全、互联网助餐、高龄津贴等成为系列化服务,为老年人享受智慧养老服务提供系统支撑。二是“大平台”助力“老有所依”。开发集数据分析、运营使用、审核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养老领域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形成就近便捷、服务精准、多元供给、充满活力的养老服务保障网。三是“大应用”破除“有形之墙”。仅需一只手机,老人便可通过前端应用“自在溧阳”APP“一站式”点单,服务中心即可提供安全照护、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籍等多方位服务。(徐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