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南京市溧水区凝心聚力、创新实干,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各项事业取得扎实进展,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中国式现代化溧水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动能有序转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截至2022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企业技术中心61个、工程研究中心40个,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个,其中国家级3个。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和凤机电产业园创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六六众创成功备案区内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PUSH众创成功备案省级众创空间、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创成首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长三角)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科技服务超市总店相继落户。南农大作物表型组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等重点科研设施项目正加快推进。创新生态营造取得新突破。共引进国家级外国专家3人,省级外国专家1人,省“科技副总”24人,市级外国专家1人,柔性引进市级“外国技术管理人才”13人,2家外国专家工作室成功挂牌。创新 “溧刻贷”系列金融产品,推出“兜底贷”“园区贷”“创业贷”“知识贷”,累计发放各类科技贷款26亿元。新增中基协备案私募基金29个,其中科创基金3个,基金规模达到5亿元。实体化运作无想投资人中心,成功举办首届无想山财经峰会。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实体经济量质齐升
坚持制造立区、产业强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先进制造业支撑强劲。规模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创成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家,获评瞪羚企业3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拥有上市企业2家、辅导备案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产业集群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形成了以长安、恒天、开沃等3家整车企业为龙头,蜂巢、欣旺达、比亚迪等3大电池电机电控企业为依托,龙电华鑫、布雷博、康迈等近百家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天空之镜”“龙猫草原”“1号灯塔”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创建服务业特色品牌,溧水航空物流港产业集聚区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集聚示范区,艾欧史密斯(中国)环境电器有限公司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领军企业,创维电器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两大会展中心先后荣获“中国会展经济产业贡献奖”“中国十佳会展名区”等业界大奖。开展江苏省老字号“三进三促”南京站、溧水消费节等百场商旅文体融合促消费活动,引进区域知名商业首店品牌21家,推动万达、海乐城两大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创成4个市级特色消费新场景。无想水镇、永寿坊文商旅街区创成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先后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入选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通过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验收,2020-2022年连续三年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高质量推进南京农高区建设,大力推进东部农业创新港、南京林业大学校区等重点项目,引入中饮巴比、大希地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园区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凸显。
强化改革开放牵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汇资源、添活力,着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创新城乡融合试点。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完成12宗164.25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成功探索点状供地、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等多种入市模式。依托南京农高区科教资源集聚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进经开区、农高区提档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组织开展南京农高区碳排放底数和碳资产核算,探索建立碳排放市场化交易体系。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推动“无想院子”盘活利用,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村社分账全域改革,城乡收入比由“十三五”末的2.05:1缩小至2022年的1.97: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1120”改革,在便利店等18个行业完成“一业一证”改革,完成44项“一件事”改革应用场景。持续深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建成区、镇街、村社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便民事项不出村社、为企事项不出镇街”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溧水片区建设,依托机场大通关基地、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构建了“物流+保税+跨境+直播”的新模式新业态,跨境电商进口单量突破250万单。加大外资招引力度,累计新增注册外资企业103家。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颜值全面刷新
坚持建管并重,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绘就多彩城乡新画卷。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建设机遇,成立溧杭孵化中心,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10家。深入推动与毗邻地区交通一体化,服务保障宁宣高速南延项目建成通车、打通省际“断头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成《南京市溧水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确定“一城、一带、一园”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秦淮河四级航道建成通航,省道204一期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路长制”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提档升级农村公路70公里、农路桥梁15座,建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8公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寺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获批江苏省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飞燕文化产业街区项目获批南京市第二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幸庄人才公寓获“鲁班奖”,市民之家、无想水镇、白马农业会展中心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完成9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创建,新改建161座公共卫生间。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完善“水电气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广电乡村”4个,实现区域千兆光纤宽带全覆盖。推进“交邮快供”深度融合,形成集约高效、双向畅通的“区镇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绿色红利”次第释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环境整治持续提标。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完成109个入河排口整治。2022年国省考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Ⅲ比例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改善幅度居全市前列。绿色发展持续提效。成功申创全省首个“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区”和全国整区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获评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突出抓好企业绿色化改造,创维电器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艾欧史密斯、我乐家居、金龙客车创成省级绿色工厂。
绘就共同富裕图景,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惠民生、强保障、促共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就业创业更充分。组织开展公益性招聘活动410场、校园招聘116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7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6786人。开展大学生来溧就业“感知体验”活动和“大学生聚溧行动”,吸引大学生来溧就业创业1.74万人。社会保障更健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工伤保险同舟计划,累计新增参保单位4239户。获评“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低保、困境儿童、残疾人保障覆盖率100%。 教育医疗更优质。新建、改扩建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7所,净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0.942万个。2022年普惠园就读幼儿占比99.63%,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96.5%。中专校成功入选省“双优计划”建设单位。区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体卫融合试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一老一小”更贴心。评定四级养老机构1家、三级养老机构2家、二级养老机构1家、一级养老机构4家。东屏区级集中供养点投入运营、洪蓝区级集中供养点加快建设。2022年底,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7张。在全市率先实现三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银发顾问”村(居)全覆盖。石湫街道社东社区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托幼服务不断强化,拥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31家、托位2025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左右,新增普惠托育机构5个、托位305个。文化建设更有力。完成区文化馆新馆主体建设工程,打造8个对外开放少儿图书室,实现镇(街)全覆盖。持续举办“幸福溧水”群众文化艺术节、“秦淮源头灯会”、“溧水民俗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水晶、骆山、孙家巷等11个村先后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石头寨、张家2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筑牢本质安全底线,社会治理精细高效
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平安溧水、法治溧水,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援法议事”活动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开发区荷花社区入选全国“民主法治村(社区)”。压实风险防控责任。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百日攻坚”专项治理和“治本攻坚”大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抓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加大防非反诈宣传力度,最大程度降低金融突发事件危害。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全市率先开展“四标四实”试点工作,构建“区、镇(街)、村社、网格、微网格”五级工作体系。出台“一网统管”工作实施方案,以“一网统管”建设赋能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数字化。开展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白马镇石头寨村、石湫街道上方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社会矛盾“集成化运作、一站式解纷”调处模式获全省推广。
进入“十四五”后半程,溧水区着眼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郊区新城”的发展愿景,全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南京都市圈绿色智造高地”,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溧水新实践。
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家居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储能产业等未来产业。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引领作用,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一区多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加速创建健康食品智能制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南农大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发挥西安、杭州离岸孵化中心等平台集聚功能,放大“飞地合作”效应。深入推进“溧智英才”计划,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区域人才集聚新高地。
坚持融合赋能,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实施制造业“提智”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商贸、文旅、物流、康养深度融合,打造更多高水平的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打造“城北产城融合、城中文脉记忆、城南生态宜居”的空间格局。“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融合,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内外兼修,重塑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建设,主动承接上海、苏锡常产业转移,切实扛起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使命。高水平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溧水片区建设,推动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做大做强两岸(和凤)机电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依托空港大通关基地、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扩大外资外贸和航空物流企业集聚。深入推进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主动对接中国(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以“溧刻办”政务服务品牌为牵引,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线上可办、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民生幸福新图景。不断完善就业创业体系,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农民等重点人群,切实抓好城镇新增就业。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多点发力提升公共服务,增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改善生活品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管齐下兜牢民生底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坚持绿色筑底,绘就美丽宜居新画卷。擦亮生态“金名片”,加大无想山、石臼湖等自然生态保护力度,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溧水实践”,创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深化环境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双碳”战略,积极推进省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加快实施南京农高区EOD项目、区“生态岛试验区”项目,积极争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厚植文明“新风尚”。 筑牢安全“防护网”,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高水平建设平安溧水。深入推进 “一网统管”“精网微格”,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溧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