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夜景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年,谋划好“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对于总体目标实现和任务顺利完成意义重大。按照国家、省市相关部署,南京市秦淮区积极开展《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

  《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纲要》实施进展总体顺利。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预期进度,部分指标未达预期,仍需苦干实干、承压前行、直至完成。

  在总体成绩方面,过去两年半中,秦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市第一;在年度高质量考核中位居主城第一,全市第二;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位居主城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企稳向好。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商事制度改革、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城市更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在主要指标完成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31个。截至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19项指标达超序时进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市工业产值总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达标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等5项指标不再做考核要求、调整目标数、变更考核口径后达超序时进度,总体完成率77.4%;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7项指标暂时未达序时进度要求,需加大推进力度。

  在重大项目完成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安排重大项目142个,其中计划开工项目54个、续建项目51个,储备类项目37个。《纲要》实施以来,全区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狠抓落实,紧盯项目全流程关键环节,全程保障,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短、补差,高质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停滞4年多的万象天地重焕新生、开街迎客,停滞2年多的泰禾商业广场实现全面复工。截至今年上半年,重大项目总开工达序率72.5%,其中,33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24个项目新开工,8个储备项目实现转化,新增载体面积近百万平方米。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14.9亿元、270.4亿元、181.1亿元,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达90%。南部新城累计完成投资410.9亿元,对全区重大项目投资贡献率达56.7%。

  在重点任务完成方面,通过两年半的持续努力推进,全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创新发展不断提速,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改善。《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

  推进《纲要》深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以解决《纲要》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秦淮区从以下八个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确保《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十四五末圆满完成。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深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统筹,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开展产业强区行动,加快构建有秦淮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经济贡献度。到2025年,全区GDP总量超1700亿元。

  推动功能板块提质增效

  促进板块街道联动,增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促进板块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再深入。进一步发挥功能板块在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对全区综合经济、财税贡献、项目建设等领域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

  优化提升片区重点商圈。实施“千企千亿”提升计划,促进商贸产业集聚。积极打造高端消费首选地、国际品牌集聚地、时尚消费引领地、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全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区。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

  加强重大项目联招联建

  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成达效。提高产业招商的组织程度,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形成招商合力。充分借助社会化、市场化招商力量,加速产业项目引进,推进储备项目转化。

  推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建设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夯实企业主体地位、建立科创金融生态、深化协同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4%左右。

  推进老城新城统筹发展

  夯实老城新城融合共生基础,调配各类资源实现区域资金平衡。老城更新项目取得明显进展,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定型,以项目建设带动城市活力显著增强,以城市精细建管促进百姓宜居宜业水平大幅提升。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

  围绕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和全生命周期保障,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扎实推进富民增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弱势群体托底保障,推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体等领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群众整体生活水平。

  打造安全韧性城区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深化“两赋两强”“双做双增”集成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改革。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聚焦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运行中的安全、韧性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在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秦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