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雨花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经雨花台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的困难挑战,雨花台区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落细落实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城市空间、生态文明、社会民生、治理体系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巩固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态势。《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全面创新 全域高新”新雨花建设稳步向前。

  主要目标总体符合预期

  发展质效稳步提高。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级台阶,2022年实现1040.22亿元,三次产业比优化调整为0.01:18.27:81.7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5%,达到“十四五”目标。两年半以来,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970.1亿元。公共服务加快提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不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率81.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林木覆盖率31.46%,均达超“十四五”目标。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公共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立足“软件高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六大产业联盟”基础上,成立工业软件、元宇宙和软件定义汽车产业联盟。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35%,软件谷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华为、中兴、荣耀等头部企业营收保持较快增长。高质量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集中挂牌9号工坊等10个都市工业载体,组建宝武在宁企业转型发展工作专班,两年半来累计68个项目和企业实施“智改数转”,轨道交通动力装备集群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商务商贸优化布局,形成宜悦城、喜玛拉雅等八大综合体格局,引进哪吒新能源汽车等35家商业品牌首店,打造消费新场景93处。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创主体加快成长

  “十四五”以来,“双创”工作2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1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企业梯度培育成果丰硕,截至2023年上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2161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00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52家,数量均排名城区第1位。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推进,建成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累计26人入选国家和省级重点人才工程,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出台“1+2+N”科创金融政策体系,搭建“及时雨”创贷平台,设立超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和15亿元“双创”投资引导基金,获选江苏省首批普惠金融试点地区。

  项目引建齐抓共管,内外循环高效畅通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引进华为南研所扩容、荣耀软件、豪威集团华东总部等龙头企业产业链项目,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4个。加大载体资源盘活力度,创新发布雨花台区招商画册和招商数字地图,连续举办土地招商推介会,累计出让19幅区内运作地块,其中11幅触顶摇号。重大项目建管有序,累计推进36个省市重大项目,中兴通讯南京三区、金融科技产业园等17个项目投产。智慧投资审计系统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和“全过程”经验做法被国家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迭代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1+6”政策包,在全省率先成立“及时雨”企业登记精准服务中心,“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商事制度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外向经济加快发展,引进美宁咨询、诺真视觉等5个硅谷高创会合作项目,新引进博盛德科技、智者四海、火花思维等外资项目。

  重点板块建设加速,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新滨江发展谋篇布局,形成新滨江行动方案“1+6+1”阶段性成果,提出八大行动计划,盘活可用土地资源超3200亩。数字城建设蹄疾步稳,紧抓软件谷和“两桥”片区,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新标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地铁7号线、10号线二期、宁马城际、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数字大道、宁马高速大方互通等道路建成通车。城市管理质效提升,累计完成30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30条街巷精细化整治,加快潘窑等6个保障房建设。

  沿江转型提质增速,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实现14.2公里长江禁渔岸线24小时“不眨眼”全覆盖监管,长江禁捕协助巡护队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表彰。污染防治全力攻坚,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均排名全市第1位,土壤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生态空间常绿常新,建成普德寺二期游园等16个绿化项目,推进雨花城市公园、雨花数据线公园等项目建设,因林长制工作力度大、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管护成效明显,连续2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

  民生事业稳中提质,公共服务走心走实

  打造“及时雨”民声直达平台,两年半来累计推进148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关注“一老一小”,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强化托育服务供给。就业形势平稳向好,“零距离”帮扶就业困难人员2692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幸福三圈”内涵更加丰富,“5分钟社区商业圈”构建“家门口”特色商业体系;“10分钟文化生活圈”举办20余场“雨花满天”全国画展、“诗意雨花”书画名家作品展等高品质展览,创成梅钢工业文化国家4A旅游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巩固江苏省基层卫生服务十强区建设成果,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雨花院区等项目有序推进,创新实施健康“保中保”。深入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市属五大名校全部落户,成功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上线“及时雨”社区数字治理平台,先后获评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等。

  《纲要》深化实施对策建议:

  “十四五”下半程,雨花台区将不断更新观念推动发展,优化布局做强产业,用“数字经济”思维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提升现代产业发展水平。瞄准“数实结合”目标,增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助推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打造活力包容创新生态。放大“大企大所”创新集聚效应,打造优质企业“雁阵”,激活创新发展“人才引擎”,升级科创金融服务,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紧密跟踪项目招引落地,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构建系统化、集成化政务服务体系,奋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产城融合发展格局。聚力打造“新滨江”,加快建设“数字城”,围绕“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全力建设好沿江“城市客厅”的第一站、省市数字经济的新高地。

  塑造极美雨花城市形象。畅通交通路网循环,利用数字孪生优化城市运行管理,加大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力度,打造具有雨花特色的山水城林格局。

  突出人民城市鲜明导向。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拓展“幸福三圈”维度,繁荣文旅事业,推进巩固“三名”工程,探索更多数字治理雨花经验。(雨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