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通堵点痛点难点,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既要投诉有“门” 也需化解有“道”
1月2日,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3年全省消费投诉和消费维权舆情分析,全面分析目前较为突出的消费堵点、痛点、难点,并对如何更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出建议。
投诉热点一:预制菜消费
作为餐饮行业“新秀”,预制菜进校园、进婚宴,去年以来频频登上热搜。省消保委系统去年收到有关预制菜消费相关投诉达150件,全年关于预制菜消费投诉的舆情信息52645条。
【典型案例】 2023年1月9日,消费者章女士向省消保委投诉称,其通过某电视频道订购价值99元的预制菜四喜丸子,收货后发现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退货后迟迟没有收到货款,在工作人员调解下商家退回全部货款。
【消费堵点】 预制菜与宣传不符,味道不佳且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线下餐厅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到位;预制菜标识标签信息不全,疑为“三无产品”。
【疏通之道】 省消保委建议,在兼顾品质、效率的前提下,推动预制菜规范有序发展,从预制菜的概念、原料、加工、运输及销售等方面建立统一的、覆盖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同时明确预制菜的监管、处罚等举措,给行业“立规矩”。另外,规范预制菜的品质标准和餐饮企业、商家的服务标准,进一步解决消费者关心的预制菜营养、口味等问题,规范商家对于预制菜的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投诉热点二:文娱消费
2023年,文化娱乐消费持续升温,电影放映、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线下演出火爆。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有关文化娱乐消费投诉1461件,全年关于演出市场消费投诉的舆情信息达318826条。
【典型案例】 消费者柴先生2023年9月5日通过微信公众号购买第七届太湖湾音乐节10月1日门票6张,共花费4794元。由于有事无法观演,柴先生根据售票规则全部转让。规则显示,该门票可以在9月1日—9月30日晚11点之间转赠给他人,转赠他人的功能需要主办方将门票同步个人票夹才能操作,但主办方迟迟不将门票同步至票夹。柴先生从9月10日起就多次联系主办方,表达转赠门票的诉求,但一直到9月30日晚6点左右主办方才将门票同步至票夹,而售票平台在当晚7点多将转赠功能提前关闭,最终无法转送他人。柴先生与商家沟通无果后投诉至省消保委,要求全额退款,工作人员介入调解,商家表示无法退款,双方协商不一致。
【消费堵点】 相关投诉问题集中表现为文体演出中“黄牛”囤票、炒高价格,消费者购票难,且往往不支持消费者退票;部分热门景区以及博物馆实行网上预约购票制,线下票源不充足;演出人员涉嫌假唱、表演人员擅自变更演出内容、歌手表演时长较公布的演出流程时间“缩水”,观众体验感不佳等。
【疏通之道】 省消保委建议,演出主办方应重视消费者呼声,探索推出更公平、合理的退改票政策,同时通过限制购票数量、实名制等手段,避免“黄牛”囤积门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文娱市场秩序,依法整治“黄牛”炒票、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群众投诉举报热线;热门景区应均衡线上线下票源,为线下购票参观保留购买渠道,方便外地以及老年游客。
投诉热点三:网络直播销售
网络直播销售作为一种新电商业态,已经融入日常生活。2023年,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有关网络直播销售投诉3340件,全年关于网络直播销售的舆情信息240266条。
【典型案例】 2023年8月20日,消费者高女士在某商家的直播间为孩子买了一张游乐场的年卡,价格577元。后来带孩子去玩时发现好多玩具是坏的,且内部环境较脏,遂要求退卡。商家意向退款490元,但长时间未退还,高女士因此求助省消保委。在工作人员介入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商家退回款项490元。
【消费堵点】 从投诉内容和舆情监测情况来看,网络直播销售存在三方面问题:不正当营销、价格误导、虚假宣传严重;过度美化商品,质量难保证;售后服务差,商家拒绝退换货、拖延售后情况较为突出。
【疏通之道】 省消保委建议,完善电商直播平台的审核及动态监测机制,不断消除违规宣传、不良视频的传播隐患,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电商直播平台作为“中间站”,要建立健全内容审核、主播管理、营销规则制定、投诉举报等各项机制,提升主播的服务质量和准入门槛,加强对电商主播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及时开展相关规范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主播素质,对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打“擦边球”等行为予以惩戒。
投诉热点四:未成年人消费
省消保委系统2023年收到有关未成年人消费相关投诉1660件,关于未成年人消费投诉的舆情信息121381条。
【典型案例】 2023年6月26日,消费者朱女士向省消保委投诉称,其9岁的孩子偷偷用父亲身份证注册某游戏账号,6月17日—24日通过支付宝转账充值,转账119笔总计6217元。上述操作家长并不知情,朱女士认为其孩子不具备如此大额消费能力,与商家沟通退钱无果后,请求省消保委调解。最终商家同意退还2486.8元。
【消费堵点】 综合投诉内容和舆情监测,如今盲盒等玩具产品多种多样,有些暗含暴力暗示,存在安全卫生隐患;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进行多次、大额充值,家长举证困难,很难退款成功;部分直播间充斥游戏广告、虚假宣传甚至低俗色情内容,引诱未成年人进行大额直播打赏等,引发家长担忧。
【疏通之道】 父母是监管、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合理规划孩子使用网络时间,做好密码管理、修改等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孩子进行大额消费的可能。经营主体也应秉承对未成年人关爱负责的原则,坚持落实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指导意见,持续优化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服务和产品。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网络素养教育。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未成年人消费纠纷时,也要坚持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原则,充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投诉热点五:老年消费
老年群体是消费“新势力”,带动“银发经济”快速增长。2023年,省消保委系统收到有关老年消费相关投诉668件,关于老年消费投诉的舆情信息193840条。
【典型案例】 2023年4月,吴女士向江阴市消保委投诉称,其父亲在家门口的粮油店购买某品牌固体饮料,先后花费8000元。商家通过微信告诉其父亲,该固体饮料有延缓衰老、防癌抗癌等功效,吴女士认为商家有虚假宣传的嫌疑,就投诉到当地消保委要求退款退货。在工作人员调解下,经营者同意分期将8000元货款退还。
【消费堵点】 关于老年消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保健品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员以电话、上门推销方式售卖,难以售后维权;部分App运营者适老化工作不到位,阻碍老年人顺畅消费;商家利用老年人辨识能力不佳,售卖假冒伪劣产品;智能家电不“智能”,老年人使用不畅,智能产品消费投诉居高等。
【疏通之道】 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老年消费环境,从供给侧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从流通领域加强商品监管,相关部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监督抽查、执法监管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劣质商品的制售处置,筑牢安全消费防线。另一方面要培育好新的消费产业,在医疗保健、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产业上下功夫,丰富老年消费产品类别,产品设计精准贴合老年人需求。(洪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