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1日晚,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原创话剧《我和我的父辈》于该校钟鼓剧场浓情上演。作为南京市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历经数月的精心打磨,一经上演就吸引了校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两场演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我和我的父辈》由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师生共同创作,由一对父子的四个人生片段串联起了三个单元故事——《陪伴》《献给朱志达》《歌谣》。在横跨四十年的时空光景里各式情节轮番上演,有温馨、有矛盾、有欢笑也有泪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父辈那份深沉的爱与关怀始终如一,永远无法割舍……

  作为一部原创话剧作品,创作者们秉持着“向生活求教”的观念,回归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感受,透过不同时代背景下父辈的生活缩影,展现了他们在岁月长河中真诚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人生智慧,这些将深远的影响着当代青年。

  演出中,演员们饱含生活质感的演绎引领着每一位观众重温父辈的故事,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默默拭泪,那些看似细碎的生活在此刻唤回了久违的感动。观众的掌声热烈,久久不愿离去。

  演出结束之后,多位专家领导出席了《我和我的父辈》演后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艺术基金向高校倾斜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在小剧场创作方面的影响力和成功经验。

  会上,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南京市艺术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饶泽安在发言中,首先表达了对该剧的赞赏,多次被剧中情节所感动。他强调,艺术基金向高校倾斜的重要性。当前的艺术创作应重视现实题材,应回归艺术本体,注重角色和内容的真实性,该剧的剧本处理得当,符合当前艺术创作的要求。最后,他对该剧的成功表有信心,推荐进一步商演,并期待南传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导演协会理事钱态教授对艺术基金向高校倾斜表示赞赏。他认为,高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土壤,艺术基金向高校倾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想象力,为艺术创作园地注入新的活力。这部作品符合真善美的主旋律,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主创团队充满着对生活的爱和热情,力荐这部作品走出南传,走进江苏各大高校展开巡演。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周安华教授指出,校园是一片戏剧的热土,有非常强的创作力,充满了活力、青春和想象力。这部作品是一部集“生活美学”“情感叙事”“喜剧张力”的优秀原创作品,同时也期待整个南京的校园戏剧创作涌现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总导演于声瑞分享了该剧的创作历程。作品创作初衷在于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观察生活,从真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经过串联构架,使这些主题统一的单元作品最终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他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感动,这种感动不仅仅是来自于剧情本身,更多是在于我们越来越多地理解和认知了生活。

  据悉,4月30日原创话剧《我和我的父辈》将登上紫麓雨花梦想剧场,年轻的创作者们即将接受市场观众的检验。从校园舞台走向社会舞台,这也将是艺术高校以创作带动教学的成功范例。(文静 报道员:薛宇衫 郭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