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前夕,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环境部、俄罗斯鸟类保护与研究协会的专家组,与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中方专家团队汇聚我国第一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共同研讨濒危鸟类勺嘴鹬的保护对策,并签署了五方战略合作协议。

  勺嘴鹬是地球上最濒危和稀少的鸟类之一,全球种群预估数量约600只左右,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每年5月至7月间在俄罗斯远东的楚科奇半岛上及堪察加半岛的苔原区繁殖,然后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南迁至东南亚地区越冬。在这条8000多公里的漫长迁飞线上,东台条子泥是至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换羽地和中途补给站,每年春、秋迁徙季,勺嘴鹬在条子泥停歇、觅食、换羽达3个月,最多的时候这里记录到超过200只,堪称勺嘴鹬的第二家园。

  活动期间,两地专家沿条子泥勺嘴鹬觅食地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候鸟种群变化情况,交流分享勺嘴鹬从孵化到成年阶段成功保护的经验,探讨从繁殖地到关键栖息地迁飞沿线的协同保护对策。

  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俄罗斯鸟类保护与研究协会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沿线国际合作发起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纳入首批合作伙伴,在保护和监测共享物种、成果应用和转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作为勺嘴鹬的繁殖地和关键栖息地,中俄两地加强协作,共同保护好这条迁飞生命通道,对于维护这个极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意义重大,体现了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迁徙的候鸟保护需要很多国家共同努力”,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鸟类保护与研究协会副主席尼基塔·切尔涅佐夫表示,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条子泥进行的这场研讨,增进了中俄两国的科学家的业务交流,非常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前国际湿地公约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光春表示,这次俄罗斯科学院两个研究所的主要专家来到条子泥,共同探讨未来的合作研究,对保护勺嘴鹬和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些关键的珍稀濒危鸟类非常重要,对于更进一步地认识候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怎么样保护这些濒危的物种非常重要。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俄罗斯鸟类保护和研究学会主任、俄罗斯勺嘴鹬专家叶甫盖尼·瑟罗耶奇科夫斯基遗物捐赠仪式,共同纪念其为拯救和恢复勺嘴鹬数量以及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我先生第一次用来观鸟的望远镜,这上面还有他的气息,今天我把它带来捐献给条子泥湿地,让他能够永远看着自己热爱并为其奋斗了一生的勺嘴鹬!”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莲娜·拉波表示。(朱玉兰 陆军 刘进涛 杨阳 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