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攀峰人才(团队)1000万元项目资助基础上,另给予300万元配套资助。”昨天,海门召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出台《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已有人才政策进行攀高、扩面、提标,拿出“真金白银”创优生态,加快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近年来,海门坚持以“东洲英才”计划为统领,统筹推进“东洲英才”引进、培养、悦享三大专项行动,持续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构建高承载力的科创平台,引育高成长性的创新主体,形成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海门全区人才总量达24万人,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145人,成功培育领军人才企业106家,其中国家级人才入选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改革机制——

  7个项目通过“直通”方式落户

  “畅通的引进机制,坚定了我们落户海门的决心。”南方科技大学的周晓辉教授如是说。今年3月,周晓辉领衔的基于铁死亡的新一代抗耐药菌药物与护理品研发项目,以“直通”免评审的方式成功落户海门,获得首期300万元项目资助和1500平方米免租金厂房的政策支持。目前,公司车间已装修完成,产品进入生产测试阶段。

  去年6月,海门出台《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直通车”引进办法》,对符合“直通”引进条件的人才,其创业项目采取即时申报、即时受理的方式,免评审直接纳入“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同时,针对人才需求,定制项目资助、创业空间、科创金融、薪酬奖励等“集成套餐”。截至目前,已有7个项目通过“直通”方式落户。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海门坚持谋定而后动,持续健全“三评两审”人才评价模式,涵盖“顶尖人才”评价直推机制、人才评价贯通机制、企业自评专家机制、重大人才项目容缺评审机制、人才动态退出审定机制,推动人才评价“能上能下”,切实破除人才“一评定终身”。

  以产聚才——

  拥有省“双创计划”人才123名

  “我们对项目发展和海门未来充满信心,期待能够与海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携手共进。”麦思威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功表示。陈思功一直在为智能穿戴显示模组产业化项目寻找适宜的“土壤”,去年12月,在“东洲智行”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专场活动上,与海门一拍即合,两个月后,总投资21.5亿元的半导体智能终端项目签约落户。

  产业是人才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海门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紧扣先进金属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海洋经济的“3+3”产业集群,创设“东洲英才创业周”“东洲智荟”“东洲智行”等引才品牌,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

  人才的厚度决定产业的高度。当前,海门已集聚省“双创计划”人才123名、省“双创团队”17个,澳斯康入选南通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百奥赛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省“双创人才”新增数连续六年全市第一。人才资源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率近30%。

  搭建平台——

  不到一年成立联合创新中心6个

  连日来,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社文格外忙碌。除了创新中心日常管理外,他还在进行极地船舶与极地海洋工程方向的技术研发。“海门对于创新中心的重点支持,让我有了广阔的创新舞台。”曾在美国船级社工作并担任高级管理型主任工程师的刘社文,现已入选“东洲英才”并获得80万元项目资助。

  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于2023年“去筹转正”,团队成员一半以上具备博士学位,包括多位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专家。创新中心通过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沿海科技创新、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不到一年时间,创新中心已被列入2024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成立联合创新中心6个,并成立产业化公司“南通集海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加速推动科研成果在海门落地转化。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推动人才向新提质聚智的关键一环。海门以“一带两核”为重点、“三个一百”为抓手、“四大攻坚”为关键,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选地”,获评“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

  目前,已有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功能型、创新型平台相继落户,催生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成果、“从虚到实”的产业化落地,让创新的萌芽茁壮成长。

  倾心服务——

  已帮助解决人才诉求21项

  上个月,海门举办“东洲听才说”人才座谈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人才企业面对面交流。

  江苏崇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六一提出,公司想进一步打开市场,寻求与海门本地医院合作。海门卫健委记下企业诉求,会后第一时间安排汪六一和海门人民医院、中医院负责人对接洽谈,目前其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人体动脉血样采集器”已在两家医院推广应用。“企业需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在海门创业很安心很有底气。” 汪六一开心地表示。

  海门,让人才服务从“有求必应”到“一呼百应”。今年1月,海门举办政府服务联盟承诺仪式,成员部门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对人才“急难愁盼”靠前化对接、精准化破题、常态化跟踪,依托“东洲听才说”“东洲臻品show”等活动平台共同“把脉问诊”,已帮助解决人才诉求21项,推广应用人才产品30多款。

  持续优化延伸“食住行、医教养、游乐购”人才生态链条,海门进一步完善交通出行、体检休疗、旅游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实施“东洲英才”数智赋能工程,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开辟高层次人才及其子女“就医就学”绿色通道,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竞相发展的沃土。 (刘华 俞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