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个新品种落户如东方凌垦区——

  海水稻正将盐碱地变粮仓

  昨天上午9时30分,走进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育秧中心,只见两组工人正在一百多米长的传输带两端分工作业,一盘盘铺满基质的托盘乘着“快车”抵达田间,陆续“下站”摆盘。

  “今天播种后,预计约20天,长至三叶一心便能移栽。”农场主邵爱徐介绍,加上今年的3个品种,他已经累计为方凌垦区代育了17个试验品种,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耐盐水稻播种、育壮秧技术。

  当天,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耐盐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200亩水稻播种育秧工作正式启动。受如东县作物栽培站委托,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再次接下沭优1号、沭优糯81、宁香粳9号3个新品种的育秧工作,这也是该农场连续第五年配合基地开展耐盐水稻试验示范、高产攻关,以及常规优质食味粳稻盐碱地种植技术探索。

  耐盐水稻常被形象化地称为“海水稻”,但其绝非按字面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而是指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耐盐、耐碱、高产等多种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新型耐盐碱水稻品种,适应盐碱地生产环境,这种水稻在育秧流程上和常规水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用种量。“沭优1号、沭优糯81两个杂交品种用种量少,每亩仅需要3斤种子,不到常规粳稻的一半。”

  “在县作物栽培站专家的指导下,今年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每盘播种的克数,使每穴苗数更加合理,水稻生长过程中群体结构更加优化,促使分蘖早发生、多发生。”邵爱徐说,通过优化育秧策略,能保证秧苗良好生长,后续运输时不易脱盘、散架,便于机插秧。

  2020年,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示范试验种植基地,如东入选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项目。近几年来,如东耐盐水稻技术指导团队已成功摸索出一套成熟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盐碱地高产栽培技术,去年试种的嘉优中科一号实收单产达850.45公斤/亩,再次完成试验预期目标。

  “近两年,我们采取‘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优选耐盐水稻品种,挖掘高产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在盐碱地上试种常规水稻品种,不断改进、完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的一系列栽培技术体系,并开始尝试常规优质品种在盐碱环境中争取高产稳产优质的技术探索。”如东县作物栽培站站长於永杰表示,宁香粳9号是一种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泛的常规优质粳稻,前年在如东卫星家庭农场实收亩产达到799.3公斤。“我们希望宁香粳9号能在盐碱地上展现高产优质潜力,争取超过700公斤的产量。”(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