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26日电(记者潘晔)25日,为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2周年,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智库学术研讨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问题挑战、对策建议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江静教授主持。

  陈云松在致辞中表示,在南京大学喜迎122周年校庆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智库界同仁齐聚一堂,研究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作为南京大学乃至江苏省内智库建设的“排头兵”,正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及南京大学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进行改革重组,未来将以更加完备、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图为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的“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智库学术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教授分析了高水平服务业开放对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当前,全球服务业开放合作持续推进,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更多围绕服务领域展开,服务贸易发展迅猛,高水平服务贸易改革平台丰富多彩,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为此,他建议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提升“中国服务”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并发挥“服务+”在扩大服务开放中的作用,形成数字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在开放竞争中形成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分析了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要通过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堵点。接下来,下一轮改革的重点,在发展和治理相平衡的生产关系调整中,应更加重视发展;把以繁荣市场活力为重心的生产关系调整和改革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把理清利益关系、做好激励机制作为改革的重心;应该让竞争政策在政策体系改革中占基础地位,不断推进经营主体竞争地位中性改革。最后,发展取向的改革和治理取向的改革,要互相促进、互相成就,避免互相掣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场景。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国面临的“三明治”压力、中国经济的“垂直结构”以及国企民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互动关系等中国场景。

  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教授考察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暂时是平稳的,但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职位具有异质性影响。他通过考察新世纪以来岗位技能演变的动因发现,高校扩招或高校本身对提升岗位的技能水平是无效的。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教授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并对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产生了正向影响。他通过总结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绿色创新的现有文献,深入分析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理论机制,并从实证角度验证了这些机制,为政府在数字时代制定精准政策提供参考。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与深化改革方向。他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具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教授分享了他对打造人机物融合应急管理新范式的思考。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制造一些新兴风险,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倒逼应急管理范式向人机物融合应急管理创新。他建议以长三角为先行示范区,打造先进科技含量高、数据开放程度高、社会参与水平高、文明善治水平高的人机物融合应急管理新范式。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的趋势、挑战与对策。他表示,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结构形态与性质,对所有权关系、劳动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生产管理等生产关系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他建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促新型生产关系的创新,改变一切不利于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资本制度、行业制度性偏见、教育科技制度、就业与分配政策、市场政策等,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竞争政策来确保数据的安全合理使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