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助力花朵颜值叠研值、产品创产值

  “花经济”趋热,如何让产业“花开见喜”

  扬州大学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成员在试验田采集数据。(受访者供图)

  作为人们心中美的使者,鲜花不仅为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各种各样的花卉产品、花卉美食也装点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火的“花经济”正催生产业新蓝海。让花卉拥有更高的颜值与更多利用价值,离不开品种选育与改良。在这背后,众多科研人员正积极促成产学研合作,助力“颜值”变“产值”。

  科学指导,成就“顶流”新品种

  绣球花开夏日来,粉的婉约、蓝的清新、紫的浪漫。绣球花呈现出多变的颜色,缘于科研工作人员的品种改良与选育工作。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一支专门培育研究绣球的团队。该院花卉创新团队科研人员陈慧杰介绍,通过在培养基质中添加硫酸铝、硫酸亚铁,就可以改变绣球花的颜色,“什么时候增加硫酸铝和硫酸亚铁、加多少,需要适时调控。如果同一批次的花朵颜色相差过大,就无法成为优选品。”正因为这样的可变性,剂量调控尤其重要,团队经常会收到种植户的指导请求。

  在众多绣球品种中,“无尽夏”因其“新枝开花”且花色可以调节的特性深受种植新手喜爱。不过,将其作为鲜切花产品时,它又有一些劣势。“‘无尽夏’品种的绣球茎秆比较软,很容易‘垂着脑袋’,不那么美观。为了改变这一性质,育种人员对其进行改良,推出了它的系列品种。当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无尽夏’Plus版‘易多梦幻’。”陈慧杰说。

  除了绣球,花朵颜色随着绽放阶段变化的“落日珊瑚”芍药正在成为人们的新宠。“今年,我们卖得最好的就是‘落日珊瑚’。”新沂市春色满园鲜切花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何光春说,“之前我们在网络直播间看到芍药很好卖,抓住机会从前年开始种植。”何光春说,由于“落日珊瑚”品种进入中国市场不久,芍药又采取块根种植方式,在种养管护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得知扬州大学有专门研究芍药的团队,何光春很快找到了他们。“要让消费者看到更加丰富的颜色,采摘、放入冷库、配送至批发商的时机就十分重要。幸好有扬州大学团队的指导,我们正在从种植新手成长为老手。”何光春说。由于新沂比另一芍药产区山东菏泽更温暖,何光春的家庭农场又采用大棚种植,他的芍药产品能早上市10天,卖出更高的价格。今年春天,何光春仅芍药就卖了20多万元。“再过一两年,产量进一步增加,现有大棚年收益能翻几倍。”他充满信心地说。

  “这几年,我们加强对‘落日珊瑚’‘三文鱼’等比较畅销的芍药品种的栽培调控试验,让引进品种更好适应本土市场。”扬州大学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教授赵大球说。

  保护创新,让“潜力股”更突出

  簪花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芍药、绣球、杜鹃都是我国的原生花种。如何让它们在当下绽放更多魅力,成为下一个“顶流”?在我省各类花卉种质资源库,记者见到了很多“潜力股”。

  “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芍药是我国栽种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历史上以扬州芍药最为著名,早在宋朝就已经成为当时的“爆款”。5月初,记者前往扬州大学国家芍药种质资源库。在这里,数百种芍药争相开放,不同种类的芍药争奇斗艳。扬州大学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教授陶俊告诉记者,团队正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芍药新颖花色、花型、耐高温和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我们已经获得上百个优良单株,育成新品种18个,其中有8个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

  说话间,陶俊带着记者来到了一朵特殊的芍药前。“你看,这种枝叶茂密、全身大红,腰间留有一圈金黄色的花蕊,形似宋朝宰相官袍的花朵,它就是团队复原历史名品‘金带围’的成果。北宋时期,这一著名品种因与韩琦等几位宰相有关而广受追捧,后来消失了。这几年,我们根据《梦溪笔谈》记载的‘金带围’样貌进行选育,将其命名为‘金科状元’。”

  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的芯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花卉的原产地在中国,但在如今的鲜花市场中,很多热门品种都是“舶来品”。

  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花卉创新团队研究员刘晓青表示,新品种的选育需要进行大量的杂交尝试,是严格且周期漫长的过程。“在提升园艺园林品种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我们还有待努力。”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冯立国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花卉的市场和品种培育需要时间与耐心。“虽然引种更为简单便利,但只有把种质资源、品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用更多的自主创新获得更大的市场,才能有更大的话语权。”

  杜鹃是国际上备受青睐的园艺品种,欧洲甚至有“无杜鹃不成园”之说。刘晓青告诉记者,大多数西洋杜鹃都是从中国引种亲本,通过反复杂交培育而来。我国有杜鹃属植物将近600种,约占全世界的60%,最近几十年来,杜鹃“大家庭”中加入了很多新花色、新品种。刘晓青说,杜鹃花的育种周期较长,从杂交、播种、种植、观察、选择、繁殖,直到最终满足国家品种测试要求的整个过程,一般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光从播种到开花,至少要4年。为达到国家品种测试数量要求,同一新品种至少需要种植15株,团队要进行至少3年的连续观察和评估。

  在省农科院杜鹃花林木种质资源库里,有数百个“种子选手”正在测试中。“我们致力于让更多优质的杜鹃品种走进千家万户。”多年来,刘晓青和团队成员们降低杜鹃花的家庭养护难度,让众多阳台园艺爱好者也能轻松种养花朵。不仅如此,团队还开发了适合摆放在书桌的微型杜鹃花品种,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喜欢的红色、淡紫色、淡粉色花朵品种。

  产业更新,需要更多“科技助力”

  鲜花的原材料销售仅是“花经济”产业发展的第一步,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是产业发展的一条提升路径。“近年来,我省的花卉文旅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除了赏花之外,花卉的精深加工、精油提取、入食入药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产业应尽快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陈慧杰说。

  中国花卉协会等机构数据显示,江苏是我国鲜切花的主要产区,花卉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食用与药用花卉种植面积近年来均有一定幅度上升,各地多家企业正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开发。

  在泗阳县中华牡丹园,油用牡丹不仅可以供游客观赏,花期过后,牡丹籽还可用来榨油,创造更多价值。“这种多年生小灌木的生长适应性强,能在林下生长,也能在荒山、荒坡、砂地生长。油用牡丹产业现已成为当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部分产学研成果也已在这里推广,牡丹籽产量有所提高。”赵大球介绍,一般情况下,油用牡丹的牡丹籽亩产在200到300公斤,6年以上的丰产园产量可达400公斤。

  在宝应县香榭丽玫瑰科技产业园,每年4到5月都有专人于清晨采摘玫瑰花,然后通过专业设备对其进行蒸馏,提取出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等作为高端化妆品原料售卖。游客们进园赏花的同时,还能吃到新鲜出炉的玫瑰鲜花饼,品尝花香浓郁的玫瑰花酒、玫瑰藕粉圆子……“目前,我们正与扬州大学冯立国教授的玫瑰花研究团队进行合作,培育精油含量更高的玫瑰品种,提升玫瑰种植的经济效益。我们也在玫瑰产品开发上深度合作,让产品提档升级。”扬州香榭丽玫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戈猛表示。

  在黄海之滨的新曹农场,从鲜花原料销售到玫瑰化妆品终端销售产业链也已形成。截至今年4月,玫瑰化妆品销售2052套、玫瑰香薰销售1477套,“一朵花”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去年,江苏省林业局、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省花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建成,力争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近年来,省农科院已经与省内部分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各自优势资源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协同推动一批成果落地转化。未来,我们将与企业做好产学研合作与联动,立足产业需求,进一步整合优势科研力量,高质量构建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品种选育、种苗生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到品牌建设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表示。(叶真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