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次采用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挂板 盾构机“安静”穿行运营地铁站台

  地铁9号线“藏”着这些创新点

  曹后村车辆段在国内车辆段施工中首次使用了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挂板。

  5月初,下关站至白云亭站盾构区间右线贯通。

  下关站至白云亭站区间实现双线贯通,钟阜路站至四平路站区间盾构机正稳步掘进,南京站至中央门站盾构机正在穿过地铁站台层……进入5月,南京地铁9号线动力全开,其中一标段6座新建车站4座封顶,10条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争分夺秒,

  9号线建设进度再刷新

  在地铁9号线下关站至白云亭站区间,接收井内工人正在进行盾构机拆除工作,标志着区间双线盾构隧道正式贯通。随着构件的拆除和吊运离场,区间隧道将进入到内部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

  中建八局地铁9号线项目总工邓向振介绍,区间隧道自下关站始发至白云亭站接收,沿热河南路向南铺设。该区域属长江漫滩淤泥质地层,在这样的地层里盾构,如同“刀子切豆腐”。经过各方努力,隧道顺利实现贯通,预计6月即可完成盾构机拆除吊离工作,为下一步施工创造条件。

  在3号线南京站地铁站台,一堵墙之后,9号线盾构机正在隧道内缓缓前行。“9号线南京站地铁站穿行空间是建设3号线时预留站区,建成后将实现2条地铁线无缝换乘。”中建八局南中盾构区间(南京站至中央门站)生产经理郑潮潮介绍。由于盾构区地层有软泥也有岩石,为盾构机配置了复合型刀盘。站台左侧盾构机预计近期顶推到位,随后再进行站台右侧盾构机顶推。

  截至目前,9号线一标段红山路站、钟阜路站、下关站、白云亭站4座车站实现封顶,盾构已实现10条隧道贯通,剩余区间隧道正在加紧推进。

  技术创新,

  数字平台智慧监管盾构施工

  在红山南路旁的9号线曹后村车辆段,2栋综合楼已完成封顶。与传统车辆段施工不同,这里在国内首次使用了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挂板。

  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外立面,由一块块预制结构板材拼接而成。目前国内车辆段建筑外立面,大多采用常规做法,即真石漆、干挂铝板、干挂石材、玻璃幕墙等工艺。中建八局9号线一工区现场负责人高兴勇介绍,这种传统工艺存在施工工序多、工期长、物料消耗多、建筑垃圾多等缺点。

  9号线曹后村车辆段选择预制清水混凝土外墙挂板,省去了多道程序。墙板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如同拼积木一般,时间缩短。现场干法作业,减少了对环境影响,表面无需多余装饰,节省了大量建筑材料。这样的成品挂板,具有围护、防火、保温、隔声、装饰等功能,实现了装配化和低碳化。

  9号线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应用已成为常态。在地下,盾构机缓缓推进,盾构工区总工程师雷本建通过盾构云平台实时监测盾构掘进速度,刀盘转速、土仓压力、推力、注浆量等重要参数在平台上实时变化。这是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数字盾构施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盾构施工“全程监控、精准调度、大数据集成、设备和配件精细化管理”。

  党建“同心圆”,

  助推项目跑出“加速度”

  项目的顺利进展离不开南京地铁9号线建设各方不断加强基层党建,以为民初心共建党建“同心圆”,保障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早日服务南京广大市民。

  在南京地铁9号线项目一角,来自各共建方党支部的青年员工正在开展联合党课。这里既是青年学习点,也是工会工作站。

  “地铁9号线项目作为民生工程,经过南京市河西、下关等多个片区,顺利保障工程建设,服务南京市区交通民生出行,是参建各方的一致目标。”项目党支部书记冯敏介绍,开工至今,项目党支部累计开展各项党建联建活动30余次。从党课同上、活动同开逐步发展到难题共商、方法同享。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百姓关注点、管理难点、技术创新点,形成六方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党建“同心圆”助推项目高效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项目累计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3项),省级工法4项,QC(质量管理)成果9项。参与完成的一项施工技术研究,获得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南京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起于红山新城站,终于江苏大剧院·宪法广场站,线路全长19.68千米,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6座,其中换乘站9座。线路是南京主城内部联系河西中部、下关与新庄片区的一条重要局域线,建成后对河西新城发展和下关片区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