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年市区优良天数241天,优良率66%;PM2.5浓度42.6μg/m3,PM10改善幅度全省第二。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97.7%,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94.1%,超额、超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达历年来最好水平。全市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两年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7%,居苏北五市第一。在江苏省发布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中,徐州市从第10位跃居到第5位……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力。2015年1月1日,被形容为“长出牙齿”的史上最严新环保法正式施行。作为监督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责的一个重要约束条款,新环境保护法第2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按照这一规定,2024年4月25日,徐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自2016年起该市第8次进行环保“年检”。
培训和指导 定调“前奏曲”
为了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职责,会前,市人大举办了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培训,认真研究和制订调研方案。调研方式采取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铜山区、泉山区现场,听取汇报。调研组采取现场听取汇报+提供书面汇报材料形式。围绕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情况;2023年度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置等情况,精准做好专题调研。
同时,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省人大常委会有关文件精神,全市10个县(市)区当地人民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全覆盖。
走访和调研 谱写“进行曲”
4月2日至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立群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调研全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调研组先后来到徐州常清水务有限公司、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铜山区茅村镇长龙工业园、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等地,实地查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北部清源”治理和电厂减污降碳改造实施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和部分区政府的工作汇报。
赵立群指出,徐州是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要抢抓机遇,把“无废城市”建设与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紧密结合,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统筹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要大力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为美丽徐州建设贡献力量。
听取和审议 奏响“主题曲”
在徐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要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改造等手段,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要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走向深入。”“要瞄准突出环境问题,狠抓PM2.5浓度、臭氧双控双减和扬尘污染治理,巩固大气质量整治提升成果。系统推进各类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治理,合力推动骆马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地表水控源截污力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断推动重点断面水质提升。加快补齐短板,持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噪音扰民等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利用工作。”
分组审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踊跃发言,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措施进行了探讨,纷纷为生态环境保护“把脉”,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大家依法履职的强烈责任感,体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民生工作的密切关注,对政府工作的有力监督和积极支持。
会议审议结束,并不代表监督工作的结束,审议意见找准问题。会后,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绿色低碳发展亟需深入推进,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依然较大,噪声扰民问题改善不够明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多短板,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尚待有效提升,列出清单,作为整改问题,连同审议意见一并转交政府落实办理。今年5月份,市政府王剑锋市长针对审议意见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牵头抓好落实。
又是新起点,永远在路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安顺说,徐州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及时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意见建议,用法治护航绿水青山,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力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不断向新攀高,逐绿前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人大贡献,让“彭城美”铺陈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张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