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实行“十年禁渔”。如今,南京市雨花台区长江流域禁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长江水清鱼跃欢,青山绿岸尽开颜”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
7月11日至7月14日,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渔樵江渚见碧水——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发展路径调研”生态文明实践团队围绕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现状开展了“美丽中国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日启程,直击禁渔执法前线
7月11日,“渔樵江渚见碧水——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发展路径调研”生态文明实践团队一行五人来到了雨花台区长江禁渔执法中心和长江大保护综合执法中心。
南京市雨花台区长江禁渔岸线全长14.2公里,是南京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重叠区”,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域。雨花台区长江禁渔联动执法中心位于雨花台区老防汛仓库(板桥河闸旁),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370平方米,发挥着中心综合协调、信息收集、快速处置、督导检查等作用。
该团队成员与雨花台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丁远斌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全面了解雨花台区长江禁渔工作的措施、成效、挑战以及未来规划。
在雨花台区长江禁渔联动执法中心中心二楼,有一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长江水域的监控画面,激发了调研团队成员的好奇心。
“我们中心搭建了南京市第一个区级长江流域智慧禁捕系统,这是雨花台区的智慧禁捕系统。”丁远斌向团队成员介绍说,“在长江岸边设置实时监控、感应雷达、定位型振动光纤和无人机自动巡航,及时发现钓鱼捕鱼等违法行为,并通过智慧音柱实现远程喊话和警告,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在执法和巡护两只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雨花台区违法垂钓和捕捞行为逐年减少,长江生态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与丁副队长的对话,团队成员对禁渔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于生态保护事业的深刻思考。
社区宣讲,共筑禁渔共识
7月12日,“渔樵江渚见碧水——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发展路径调研”生态文明实践团队走进基层社区,在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以“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此次宣讲活动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向社区居民普及禁渔政策的重要意义、实施背景及具体措施。团队成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禁渔政策的必要性,强调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呼吁社区居民积极响应号召,为长江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们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禁渔政策,共同守护美丽的长江。
“我知道长江不给钓鱼,但是我不知道在长江钓鱼是违法的。”该社区居民李奶奶在听完宣讲后表示,“以后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如果想在长江边偷偷钓鱼,我肯定要阻止他们”。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禁渔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渔民访谈,倾听真实声音
7月13日,“渔樵江渚见碧水——雨花台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发展路径调研”生态文明实践团队在雨花台区农业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成功联系并访问了多位长江退捕渔民。
这些曾经的捕鱼者已转型为生态保护的支持者。团队成员与他们进行交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了解了渔民们对于禁渔政策的看法、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退捕渔民们的真实故事和深刻感悟,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续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7月14日,该生态文明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雨花台区三桥湿地公园,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在湿地公园内,团队成员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旨在了解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具体影响。
“以前这里的水质不是很好,现在看起来清澈多了,还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感觉真不错。”一位经常来湿地公园晨练的女士说。
还有些居民表示,虽然少了钓鱼的娱乐活动,但十分理解和支持这一政策,认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是长远的利益。同时,团队还与湿地公园的巡逻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以及对于加强禁渔工作的建议。
十年禁渔,任重道远。此次生态文明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并坚定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张苗苗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