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扬州市江都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向绿而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江都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江都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仕明表示,要在环境质量改善、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上抓突破、抓提效增质,全力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江都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是全国闻名的中国建筑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扬剧之乡。近年来,江都将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生产力保护好、发展好,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加强,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环境、好生态也成为了美丽江都的鲜明底色。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江都城区PM2.5浓度由2015年6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4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到45.2%,其中2021-2023年连续三年优于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同期的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由71.8%提高到78.0%,提升了6.2个百分点;全区省考以上断面数量从2015年的8个增加到2023年的12个,水质优Ⅲ比例由当时的87.5%提升到目前的100%,全面消除了劣V类水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到Ⅱ—Ⅲ类,自2013年10月通水以来,已向北输送清水400多亿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我们深入推进‘263’专项整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调优调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统筹‘控煤、治企、管车、抑尘、禁燃’五气同治,推进‘全域治理、全河(湖)达标’行动,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发布会上,徐仕明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营商环境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的同时,生态保护水平也稳步提升。据悉,该区将保障南水北调源头水质、推进长江大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全区划定6.7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3.4%,林木覆盖率达2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9%。持续开展“绿盾”行动,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据统计,目前在三江营水域监测到长期生活的江豚约30头,其中母子豚就有约3对。全区被记录的鸟类已达128种,近两年记录到东方白鹳、红颈滨鹬、田鹀等珍稀鸟类,成为江都生态环境不断变好的例证。
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方面,该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期间,中远海运、金陵鼎衡荣批国家绿色工厂,嵘泰工业、双汇电力获批省绿色工厂,中远海运等4家企业创成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严禁产能过剩行业新上产能项目,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推行“告知承诺+容缺服务+并联审批+全程网办”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审批质效。制定出台《江都区环评机构考核管理办法》,推动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环评编制时间长、收费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建立“服务专员”工作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环保难点堵点问题。推行“预警+执法”工作模式,坚决杜绝“以罚代管”情形;实行执法“工单制”,推行非现场监管,做到“无事不扰”。
徐仕明表示,接下来将在环境质量改善上抓攻坚突破,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抓提效增质,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抓先行先试,咬定目标强力攻坚,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萱 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