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娘庄村的黄瓜大棚里,种植户崔伯蹲在嫩绿的瓜苗旁,手指轻拨叶片,嘴角扬起笑意:“您看这根系,白白净净的,哪还有去年根线虫的影子?”从“愁容满面”到“喜笑颜开”,变化背后,是淮阴区“瓜农说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深耕田头的生动实践。

  田头问诊,把问题解决在“最前线”。作为淮阴区黄瓜主产区,丁集镇大部分黄瓜大棚常年采用大棚轮作模式,但根线虫病害曾让瓜农们苦不堪言。“瓜藤萎蔫、花果脱落,一茬损失好几万。”崔伯回忆起去年的困境仍心有余悸。

  关键时刻,“瓜农说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成了他的“主心骨”。人大代表联动农技专家第一时间“出诊”,深入大棚取样检测、分析土壤结构,开出“生物防治+土壤改良”的精准处方。如今,随着治防一体措施落地,全镇超80%的大棚已实现根线虫有效控制,瓜苗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

  全链护航,从“种得好”到“卖得畅”。大棚里的事解决了,田埂外的坎还得跨。这是“瓜农说事”工作室的共识。针对瓜农反映的滞销难题,人大代表主动对接长三角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丁集黄瓜”直供通道,连续五年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参加省市级展会,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去年全镇鲜食黄瓜销售额超4亿元。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化身“矛盾调解器”——土地租金纠纷、经纪人合作争议……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协调解决各类生产经营问题百余件,让瓜农们“种得安心、卖得舒心”。

  民主赋能,让“田头声音”直通“发展决策”。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议事厅,一张“瓜农议事清单”格外醒目:智能灌溉系统升级、冷链仓储中心建设、新农人信贷支持……这些来自田头的诉求,正通过基地的“民意直通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人大代表不仅是问题解决者,更是基层治理参与者。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定期组织“瓜农议事会”“晨间议事会”,邀请农户代表、新农人代表参与镇农业发展规划讨论,推动建议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如今,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为“当家人”,基层民主活力持续迸发。

  从“单打独斗”到“代表牵线”,从“解决一事”到“激活一片”,“瓜农说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回应期盼,让人大代表的履职触角延伸到田头地垄、农户心头,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鲜活注脚。

  田头暖民心,履职有温度。淮阴区人大将继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为纽带,让每一份“农”情都有回应,每一个梦想都有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书写更多民生答卷。(孙晓敏 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