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退役动力电池数量逐年增长,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一家动力电池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江苏锂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锂辉科技”),通过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实践,让退役动力电池在交通系统、家庭储能、电动设备、船用储能等领域实现“再就业”。
图为江苏锂辉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锂辉科技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大屏实时呈现着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全流程。锂辉科技技术负责人指出,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便不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但这些“退役老兵”仍蕴藏巨大价值。
“退役电池并非‘废品’,而是‘错位的资源’。”锂辉科技总经理王海介绍,通过充放电检测、内阻分析等多道工序,退役电池被精准划分为四个价值层级。容量保持在60%-80%的“优等生”经模块化重组后,可以应用于老头乐、景观车、高尔夫球车;容量介于40%-60%的“潜力股”则转化为电动工具电源及户外储能设备,可稳定驱动电磁炉等高功率电器;容量衰减至20%-40%的“夕阳红”被集成至城市智慧路灯系统,与光伏板协同实现日均12小时照明自供电;而容量低于20%的“终结者”则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其中的锂、钴、镍等原材料进行再生利用。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的关键,在于精准的价值识别系统。”王海展示自主研发的电池健康评估平台,该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三维评估模型,集成电压、内阻、温升等参数,实现剩余容量、循环寿命等指标的精准预测。
针对传统拆解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大、污染风险高等问题。锂辉科技瞄准行业痛点,自主研发“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电池包拆解线”,通过机械臂协同智能化作业系统,实现电池包外壳切割、电芯分离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处理,为退役动力电池的高效、安全拆解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锂辉科技智能化拆解产线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锂辉科技构建“高校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产业基地”三级体系,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传统化学除胶工艺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我们团队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研发的绿色锂电池除胶清洗剂,在去胶效率提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相关技术已通过权威专家论证。”王海介绍,该项研发成果已成为国内首家能通过环保论证并公开使用的绿色锂电池除胶清洗剂,破解了动力电池回收脱胶难题。
在产品应用开发方面,锂辉科技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开发出适配多元场景的梯次利用产品。家庭储能系统通过匹配光伏发电,帮助用户实现峰谷电价差收益最大化;工商业储能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满足工业园区、数据中心等场景的灵活扩容需求;针对电动船舶、低速观光车等新兴市场开发的专用电池包,已在多家景区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目前,锂辉科技已经和全球100多家单位达成合作,产品销售额突破1.5亿元。
“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未来三年计划建成覆盖更多区域的回收中心,推动退役电池资源化利用程度不断提升。”王海表示,在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助力下,锂辉科技将继续秉承“致力于新能源发展,构建绿色美好生活”的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杨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