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北站施工现场工人正在绑扎钢筋。 孙芹科摄   “沧渊号”盾构机正在进行刀盘拼装。 宋佳摄

  “五一”假期,南通“八龙过江”交通格局中的3条在建通道施工现场热潮涌动。

  沪渝蓉高铁南通段:

  火力全开,大桥主塔节节攀升

  5月5日清晨6时30分,位于启东长江边的沪渝蓉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4号主塔施工现场,52岁的塔吊司机李秀荣熟练地爬上高高的塔吊,在距离江面120米的驾驶室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五一”期间,项目全线500余名一线施工人员,如李秀荣一样,24小时轮班作业,用汗水浇筑着工程进度。据中铁大桥局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桥3、4号主塔施工均突破100米,进入上横梁和上塔柱施工阶段,本月底将正式进行主通航孔桥钢梁吊装;北引桥公路层移动模架拼装完成,本月正式投入使用;非通航孔桥完成第8轮钢梁顶推,累计顶推770米。

  作为沪渝蓉高铁东段线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南通段正线里程约133公里,是江苏境内最长的一段,南通境内还设有4座车站,海门北站一直备受关注。

  2日清晨7时,沪渝蓉高铁南通市海门北站机场隧道进口段一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不断,作业穿插有序。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段站前7标项目一分部助理工程师卢朝松穿梭其中,忙碌不停。假日期间,海门北站机场隧道紧锣密鼓进行土方开挖、TRD连续墙及主体结构施工;海门北站核心区全力推进第四层土方及砼支撑施工。“五一”假期,该项目1100余名建设者火力全开,在各关键工点掀起一波又一波建设热潮。

  海太长江隧道:

  进度刷新,24小时施工不停歇

  这个“五一”,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迎来重要时刻,量身定制的两大“穿江利器”——“江海号”“沧渊号”分别取得新进展。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苏通长江大桥下游,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隧道全长11.185公里。针对隧道距离长、直径大、水压高、覆土深等工程难点,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组织研发了“江海号”“沧渊号”两台智能化超大直径盾构机,为隧道掘进施工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

  在中铁十四局施工现场,地下30多米处,“江海号”盾构机发出阵阵轰鸣,正奋力向前掘进。“五一”期间,300余名工人坚守一线,24小时不间断值守,盾构班组两班轮替作业。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机长刘昕表示,盾构机自4月9日始发后便开启“不停歇”模式,2日掘进至200米,成功突破“百环”大关,掘进速度更是从原来的日掘进4米提升至14米左右。截至5日,“江海号”已掘进超250米,不断刷新施工进度。

  江底掘进热火朝天,地上拼装也在争分夺秒。不远处,中交隧道局海太长江隧道A4标项目现场,“沧渊号”盾构机正在组装。11个班组共215人日夜坚守岗位,截至5日,盾构机组装进度已完成50%。按计划,“沧渊号”将于7月开启长江底下超长距离掘进,挑战9327米超长距离、16.66米超大直径、75米超大埋深等施工难题。

  张靖皋长江大桥:

  塔锚并进,“积木”搭建创奇迹

  万里长江之上,在建的“世界第一跨”——张靖皋长江大桥捷报频传:南北两座主塔均突破200米大关,北主塔中横梁首节段“五一”假期已吊装完成;地下,大桥的“定海神针”——南航道桥南、北锚碇正在建设中,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全力打造“世界第一锚”。

  施工一线如火如荼,“幕后”工厂同样忙碌不停。张靖皋南航道桥各部位横梁的吊装,就像在空中进行一场精妙的“搭积木”游戏,而这些巨大的“积木”,许多都出自位于如皋长江边的中铁山桥南通公司。

  假期里,车间内机器轰鸣与焊枪嘶鸣交织,张靖皋长江大桥等多座国内重点桥梁建设任务在这里紧锣密鼓地推进。目前,张靖皋长江大桥主塔标段已进入关键阶段,山桥工人们正全力以赴推进主塔上横梁厂内制作任务。与此同时,项目部人员坚守一线,为即将开展的百米高空吊装做最后的准备。待中横梁施工完成后,项目将转入上塔柱施工新阶段,建设团队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琢这一世界级工程,向着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的建设目标奋勇冲刺。

  从江面高塔到江底隧道,从地面工地到幕后工厂,这个 “五一” 假期,建设者们用匠心和汗水一点点拉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当沪渝蓉高铁的列车驶过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当海太隧道的车灯穿透江底,当张靖皋大桥的钢索拉起万吨桥面,这些节日里的奋斗身影,终将成为南通好通的最美注脚。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