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扎根水利基层37年,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一名研究员级高工,他的足迹遍布2市6县(区),他爱岗敬业,潜心学习,刻苦钻研,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获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创新奖2项,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荣获第二届“江苏十大河湖卫士”,被同事们称为守护碧湖清水的“大湖卫士”。
张敏于1988年7月分配到洪泽湖边三河闸管理所,自投身水利事业以来,便与洪泽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坚守在洪泽湖水利工程的各个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为洪泽湖的生态保护作出积极贡献。管湖是个“辛苦岗”,张敏却很愿意,用他的话说:“我在洪泽湖边长大,对洪泽湖很有感情,能为保护洪泽湖出点力,很自豪,1780平方公里的洪泽湖就是我的‘主战场’。”
1780平方公里洪泽湖湖面是他的主阵地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特别重要的防洪水库,也是南水北调重要的调蓄水库,水域辽阔,管理难度大。1780平方公里洪泽湖湖面和521公里湖岸线就是张敏工作的主阵地。
2014年7月,省水利厅下达2012-2014年度洪泽湖蓄水范围线内遥感监测影像现场核查任务,要求在8月中旬前完成700余处变化点的进行现场核查工作。面对紧急任务,张敏坚持每点必到,组织沿湖2市6县(区)湖泊管理人员每天天不亮赶到现场,认真核查,中午在湖区简单吃一点午饭,下午继续奋战,直到天黑才下班。
2020年1月的一天下午,在溧河洼巡查后返回,当小艇快到达尚嘴半岛南部时,西北风骤起,波涛汹涌,寒风凛冽,小艇在尚嘴头难以横渡,此时已经是下午4点,他们在小艇上等了一个小时,冻得瑟瑟发抖,如果上岸附近没有人烟村庄,怎么办?也不能在寒风凛冽的小艇上过夜,随行工作人员都很紧张,这时正好有一条大型驳船路过,凭借多年在洪泽湖上工作生活经验,张敏立即指挥小艇驾驶员紧挨着驳船的下风口,利用大船挡浪,几次差点被风浪掀翻,最终勉强顺利渡过洪泽湖。
那段时间,张敏和同事们不管刮风下雨,无论阴晴雨雪,“白加黑”“雨加晴”“五加二”深入洪泽湖清障一线,对清障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协调解决清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核查工作圆满完成。
洪泽湖生态健康的坚定“守护者”
由于历史原因,在20世纪末期“走水路奔小康”“向湖泊要地要粮”的政策引导下,洪泽湖周边区域圈圩和围网养殖发展很快,少数地区甚至将养殖改为种植,洪泽湖蓄水面积大幅减少,防洪调蓄能力急剧降低,近岸带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为了维护洪泽湖健康生命,2012年起,省水利厅对洪泽湖的违法圈圩进行大规模清障,截至2016年开展了三期,共清除洪泽湖非法圈圩7.88万亩,恢复库容约1亿立方米。期间,张敏与同事们一起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圆满完成了清障工作。
在退圩还湖工作中,张敏和同事们一起深入湖区,现场指导清退施工,严把退圩标准,严格验收标准,自2018年至2014年洪泽湖累计退圩26万亩,扩大了湖区自由水面,增加了调蓄库容,为洪泽湖周边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2019年-2021年,洪泽湖开展住家船整治工作,张敏带来全科人员对全湖沟汊、入湖河道、湖湾、渔港、滩涂的住家船、餐饮船,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共查找到住家船7066条,餐饮船49条并被拆解。他还起草住家船、餐饮船拆解验收办法,2万多住船渔民上岸居住,洪泽湖的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生态修复是洪泽湖治理保护的重点之一,2021年到2025年洪泽湖周围实施3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作为项目审查组组长的张敏全程跟踪指导与审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有效维护了湖泊的生态健康。
从初出茅庐到水利专家的华丽转变
洪泽湖面积大,岸线长,湖湾、港汊、浅滩密布,进入湖区面对茫茫水面,如何及时发现、制止湖区违法行为,是洪泽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张敏从一开始上班就刻苦钻研业务,他积极探索湖泊管理的有效机制,推动洪泽湖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科研单位编绘了洪泽湖网格图,牵头制定了《洪泽湖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和配套的四个制度,联系沿湖2市6县(区),落实网格责任人,在全国率先实行湖泊网格化管理模式,湖泊网格化管理经验被写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文件,在全国推广。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后,湖区违法行为大幅度减少,非法圈圩、非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洪泽湖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为了解决水质监测中的疑难问题,张敏积极开展涉湖项目研究,和同事一起发明了石墨烯修饰电极检测水质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洪泽湖渔民转产上岸路径研究》和《洪泽湖网格信息化平台研究》两项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徐成堂 龚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