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随着中铁大桥局施工团队将最后一罐C30混凝土精准注入基坑,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锚碇大隔舱填芯施工圆满完成。这座足有4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超级地基”,历经70多天昼夜奋战,终于以15米填芯高度完成地下结构施工。

  作为大桥承受主缆拉力的“心脏”,张靖皋长江大桥北锚碇选址靖江市马洲岛,这个长118.05米、宽75.05米的庞然大物,宛如一艘倒扣的“混凝土巨舰”深扎地下,为整个工程筑牢“钢铁地基”。施工团队创新采用“三次分层浇筑”工艺,每层5米高的混凝土舱体如巨型蛋糕层层叠加,累计浇筑11万立方米混凝土,相当于填满44个标准泳池。通过内衬、填芯、隔墙三者的协同作用,整体结构受力性能显著提升,可抵御超百万吨拉力,稳稳拉住大桥主缆。

  “在长江中的孤岛上建造超级锚碇,项目团队遭遇了物资运输、天气变化和技术创新三重挑战。”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常务副经理杨忠勇介绍,北锚碇位于江中心的马洲岛,整个大隔舱填芯施工就需要11万余方混凝土,这项需求还与岛上另外两项施工混凝土需求形成巨大的叠加压力。孤岛地理条件限制下,所有砂石料仅能通过船舶运输,频发恶劣天气又导致航道间歇性中断,安全高效施工困难重重。

  面对“水陆空”多重“硬核挑战”,项目团队采取物资“接力赛”、天气“游击战”、 技术“破冰术”三项破局举措。在人员配置上,建立24小时物资响应机制,实现船舶卸货、质量检测、仓储分配全流程高效衔接。在应对天气挑战方面,与气象、应急管理部门建立预警联动,精准捕捉施工“窗口期”,在短暂晴好时段突击浇筑。

  此外,项目技术团队持续发力,将已有取土平台“变身”为多功能浇筑平台,汽车泵与自卸车“双管齐下”,混凝土输送效率明显提升;优化施工平台设计,应用内衬钢筋绑扎平台及混凝土振捣平台,实现安全防护全覆盖。优化施工工艺,通过调整地连墙侧壁凿毛施工时序,将其与隔舱开挖工序同步实施。将传统人工凿毛工艺升级为机械凿毛工艺,使侧壁凿毛作业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地下工程收官,张靖皋长江大桥这座巨大的锚碇基础即将露出地面。这座全长29.8公里的“超级工程”,跨江段按双向八车道、时速100公里建设,建成后从张家港到如皋车程将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作为“十四五”重点过江通道,它北接G40沪陕高速、南连张家港疏港高速,不仅以2300米主跨刷新“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纪录,更将串联起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八纵八横”交通网中承东启西的关键枢纽。(张园 林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