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支持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购置管护运动设施、继续全民体质监测

  1.87亿元,助力江苏人快乐“动起来”

  近日,江苏省财政厅会同省体育局下达2025年度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87亿元,助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这一笔补助资金将用在何处?如何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部门和运动场馆。

  支持100多个体育场馆“低免”开放

  今年,全省62个场馆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846万元,130个场馆获得省级专项资金5500万元,两类场馆有部分重合,总共有100多个场馆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今年扬州市游泳健身中心场馆获得省级专项补助资金54万元。”该中心总经理助理黄莺莺介绍,中心场馆及外围健身步道全年对外开放350天以上;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全民健身日每天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8个小时以上。近年来,中心平均每年接待各类健身人群80万人次以上,基本实现“低免”开放服务全覆盖。同时,中心先后与7所学校、15个社会组织签订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协议,为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提供用场优惠服务。

  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三级调研员赵丽介绍,省补助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是年度专项资金预算总额、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评分、市县财政综合保障能力分档标准,还要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已连续十年列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动1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赵丽说。

  支持各市县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护

  今年,全省各市县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器材、对室外健身设施站点进行管理维护等,将获得中央专项资金256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支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近”享运动健身的乐趣。

  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周文龙介绍,中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建设小型体育公园、实施“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等项目,2025年拟支持各地建设3个小型体育公园、1个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省级补助资金则综合年度工作计划、区域经济差异、各设区市实际需求等因素进行分配,资金则分配总体向苏北地区倾斜,2025年拟支持各设区市配建一代健身路径1223套、二代健身路径11套、篮球架1166个等。

  全民健身设施分布广、使用频次高、自然损耗快,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管护制度,确保设施长效可用?“无锡市梁溪区共有1032处健身场地9420件健身器材,主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管护体系,多管齐下保障居民健身安全与运动体验。”该区文体旅游局体育科科长过婵珺告诉记者。比如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分工,将器材管护纳入网格化管理,确保责任到人。此外,委托第三方对所有室外健身设施站点进行实地核查和完善数据、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和体育指导员的力量等,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管护公共体育器材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信息平台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2632个室外健身设施站点、615520件器材的数据信息入库。为方便群众报修,在室外健身设施各站点张贴统一的二维码,群众通过“江苏体育”小程序中“一键报修”功能,可随时反映发现的器材问题,报修信息同步上传至平台。截至目前,共收到健身群众线上反映的报修信息10840条,已处理10597条,完成率达97.76%。

  支持继续开展全民体质监测

  今年,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将投入310万元支持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全民体质监测,推动全省居民体质提升工作迈向新台阶。

  “以国民体质监测车为依托,省五台山体育中心不仅服务体育场馆健身爱好者,还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免费为群众提供身体成分、亚健康、骨密度、血压等多项检测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开具运动处方。”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办公室主任丁元介绍,2024年共开展24场次公益性体质监测,为2587人次提供体质检测,今年还将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义诊、“午间健身快闪”等服务。

  “目前宿迁市已有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个,县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5个,全市还有20余家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开展体质检测服务,每年常态化体质检测人数超过1.6万人次。”宿迁市体育局体测中心副主任周凯介绍。

  此外,专项资金还将支持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和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等。省财政厅表示,此次资金分配注重向基层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重点用于完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丰富赛事活动供给及推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通过“真金白银”投入,切实降低群众健身成本,激发全民健身活力,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