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薪火相传·红色印记”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保护利用与场景化思政课创新活动,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红色遗产保护,探索思政教育沉浸式创新路径。来自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四省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管理机构、全国“红色文化育人”领域专家及高校代表参加活动,共同探讨红色资源传承与教育协同发展新实践。
活动现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发布《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保护计划》,提出“数字化保护+教育化开发”双轮驱动路径,启动“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保护利用创新平台”,为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的智能监测、虚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中小学场景化思政课建设示范基地”揭牌成立,10位全国金牌讲解员及思政名师受聘组建“场景化思政课宣讲团”,推动红色教育从“单向讲授”向“多维互动”转变。
在示范宣讲环节,全国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以《我的采访手记》《活成你的样子》为题,通过鲜活叙事还原历史细节;沉浸式思政课《黎明前的选择》借助情景剧形式,让师生“穿越”至革命年代,切身感悟红色精神。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运用科技手段赋能红色资源,让革命旧址“发声”、历史资料“说话”,拓展红色教育传播途径的实践经验,以及通过数字孪生、虚拟修复等技术手段推动保护性开发的具体做法。
活动期间,四省五市代表联合发起《淮海战役红色教育联盟倡议书》,拟通过资源共享、线路共联,打造区域红色教育矩阵。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保护”“红色文旅IP开发”等议题展开热议,提出建立革命旧址动态数据库、开发AR导览系统、构建红色研学课程体系等具体建议,为红色文化遗产传承注入创新动能。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东风表示,作为扎根于淮海战役主战场的高校,学校将持续推进“开门办思政”的理念,整合政校企多方资源,推动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可触可感”的生命力。
据悉,本次活动以“保护革命旧址”和“创新思政教育”为双重重点。通过学术研讨、平台共建与资源整合,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路径,拓展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空间。(李志昂 李梦阳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