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走向生产线,研究生创客与产业大咖同台,一场关于学术交流、实践创新、产研融合的“融合行动”正在南京上演。5月16日,2025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年度启动大会在东南大学拉开帷幕,600余位高校师生、企业代表和地方政府负责人齐聚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见证了一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

  一场创新成果的“集结”​​

  在创新实践成果展区,一款由东南大学团队研发的“柔性康复手套”吸引众人驻足。这个曾在2023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的项目,如今已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该康复手套能够实现屈曲和伸展的双向运动,并具有主被动及镜像等多种训练模式,未来也将结合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新的手部康复机器人产品”团队负责人、东南大学博士生厉叶边演示边介绍。

  现场,142项来自全国高校的一等奖获奖作品在此集结,120项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展示项目均为与江苏省主导产业相关、有意在南京孵化并具备孵化潜力展示前沿创新成果,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此外,线上还展示了2024年部分主题赛事优秀作品近两千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成果展现了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为,也生动诠释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担当。”

  “破壁者联盟”的诞生​

  战略签约环节引人注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全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江苏)、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握手,共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南京江宁)。东南大学和南通市签约,南通市政府将长期支持东南大学创办举办“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大赛将打造“既懂行业场景、又懂AI技术”的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样板。南京大学与建邺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还进行了合作办赛签约。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实践是赛事初衷,也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目标一致。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邱志强表示,“未来将加快建设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江苏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努力构建赛事搭台、产业赋能、资本助力的良好生态。”

  ​​ “面向未来产业”的人才培养​​

  16日下午,在“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题研讨会上,一场关于人才培养的思维碰撞悄然展开。研究生司领导、发改委推荐专家、卓越工程师联合体代表、企业代表以及高校代表围绕主题深入探讨。在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与会者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和《学位法》实施,就如何精准对接未来产业需求,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由东南大学发起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系列大赛中参赛人数最多、参赛地区最广、涉及学科门类最全的研究生创新实践主题赛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竞赛育人的“数模范式”。“学校将继续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倡议发起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将系列大赛作为研究生服务强国建设的练兵场,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助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

  “创新星火”燎原​​

  2024年,大赛报名学生203845人次,同比增长25%,共评选出14984个获奖作品,参赛的学术学位研究生覆盖所有14个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覆盖全部48个专业学位中的46个。在表彰环节,大会对 2024 年度大赛中60家重要贡献单位、20个创新实践之星团队以及2位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进行致敬与隆重表彰。

  这些来自全国高校的“智慧火种”,将嵌入智能制造生产线、智慧城市系统、医疗健康、生态治理等各项产业中。“紧扣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了以环东大知识创新圈、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圈一带一谷一中心’校地融合发展全新格局,探索形成了校地携手、校企联动、产才融合的育才用才全新模式。”南京市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爱军说。

  当2025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版图在电子屏上渐次点亮,一幅覆盖22个战略新兴领域的创新图谱已然展开,再次踏上了新一年的创新征程!

  “要努力把大赛产生的丰富创新成果转化好、运用好,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个研究生教育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发展的示范样板。”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说。(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