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从聚焦单个物种保护转向生态系统整体治理
精心呵护,让“罕见”生物变“常见”
长江南京段江豚逐浪,玄武湖畔水杉挺拔,老山深处虎凤蝶翩跹……近年来,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美好家园,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5月19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南京市在浦口区响堂堂屋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作为全省唯一入选“自然城市”平台的城市,南京如何为多样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成立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划定12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1470.98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石,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南京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守护绿水青山、生物家园。”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表示。
针对秤锤树、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本土珍稀动植物,南京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呵护,让“罕见”变“常见”。
“今年,在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示范项目支持下,我们通过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让‘国宝级’濒危特产树种秤锤树回归南京市民身边,打造了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本。”现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加勤围绕濒危树种秤锤树的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研究示范进行分享。
中华虎凤蝶与老山有着深厚的缘分,在老山脚下,建有国内首座以中华虎凤蝶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蝴蝶的生存离不开寄主植物,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环境。这一认知推动我们将视野拓展至老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与研究。”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创始人邰青轩现场介绍了南京老山虎凤蝶保护工作成效。
“这些实践表明,南京正实现从聚焦单个物种保护向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处长吴豪说。通过制定精细化保护政策、强化科研监测支撑、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南京正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为珍稀物种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精心呵护换来野生动植物频频“光顾”。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监测的持续深入,南京不断迎来新物种“惊喜”,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此被发现并记录,为生态画卷添上绚丽一笔——高淳东湖村首次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溧水无想山天池中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今年,科研人员还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内发现了两种江苏省生物名录中未记载的物种——串珠藻与叉钱苔,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也印证了南京近年来生态修复对物种保育的成效。
“我是一只中华虎凤蝶,老山物种丰富,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都吃得饱饱。”“我是‘鸟中仙女’——仙八色鸫,我们喜欢在森林中盘旋歌唱,人类把那里的生态资源保护得很好……”舞台上,来自浦口区的小志愿者们扮作珍稀动物,在歌声和朗诵中抒发对南京生态环境的热爱;舞台下,南京的生态文明教育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连续4年开展“我是环保小局长”活动,培养了363名“环保小局长”,开展了超百项环保小课题研究;连续6年开展“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感受长江生态环境变化;连续8年开展中华虎凤蝶社会同步调查……近年来,南京积极搭建多元平台,通过举办自然教育课堂、培养青年科普讲师、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开展主题摄影艺术展等方式,引导公众深度参与,实现从生态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蜕变,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日常。
活动现场颁发了2025年浦口区“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摄影比赛获奖证书,特等奖获得者苏云用镜头捕捉到小猫头鹰灵动的眼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苏云动情地分享道。(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