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22日电(虞启忠)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度全省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7起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行政审判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省法院全年新收行政诉讼案件26858件,同比下降10.8%,审结27333件,案件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户籍管理、市场监管、工伤认定、行政协议等民生重点领域。江苏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行政审判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聚焦民生关切 破解“落户难”痛点

  在周某、蒋某诉某市公安局强制迁出户口案中,法院明确支持公安机关依规办理二手房交易后的户口迁移。房屋买受人翟某完成不动产登记后,原房主拒不迁出户口,公安机关经调查核实并履行公告程序后实施强制迁移。两审法院均认定该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为破解二手房交易“户口滞留”难题提供了司法方案。

  严打虚假宣传 规范房地产市场

  某房地产公司因宣传视频与现房交付标准严重不符被行政处罚案引发关注。该公司在视频中承诺“电梯间到入户门瓷砖到顶”,实际仅样板间达标。法院创新采用“宣传内容关联性—受众认知影响度—法益侵害实质性”三阶审查标准,认定该行为构成虚假宣传,判决维持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决定,为规范房产营销划清法律红线。

  创新柔性执法 彰显司法温度

  在婴儿用品店违法销售进口药品行政处罚案中,一对年轻夫妻通过跨境电商零售平台等购买的进口药品,未经许可在国内二次销售,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销售者作出行政处罚,后经某区市场监管局催告,该店未主动履行缴纳罚款义务,也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某区市场监管局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罚款及加处的罚款。法院采取“教育引导+督促履行”方式,促使创业青年主动缴纳罚款。针对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违法情节较轻的情况,协调行政机关减免加处罚款,实现执法刚性与司法温度的有机统一。该案入选全国法院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十大典型案例。

  强化程序正义 保障市场主体权益

  李某线上申办餐饮店遭拒一案凸显数字化政务服务中的程序规范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未依法说明不予登记理由被法院判决败诉,二审明确“线上办理不得减损合法权益”的裁判规则,推动行政机关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好履行法定职责。该案裁判要旨已被新修订的《江苏省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办法》吸收。

  在工伤认定领域,两起典型案例确立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规则。外卖骑手彭某送餐后1分钟发生交通事故,法院结合行业特点推定其处于“订单任务期间”,应当认定为职业伤害;建筑工人李某因违法发包方担责案,则明确用人单位违法发包的法律后果,二审法院直接恢复工伤认定效力,避免程序空转,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此次发布的朱某斌、朱某权诉某区住建局确认行政协议无效案,确立了“行政机关未履行审慎审查义务导致协议损害第三人利益应属无效”的裁判规则。该案推动全省开展征收补偿协议专项排查,促进征收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江苏省高院行政审判庭庭长郑琳琳表示,下一步将深化行政审判机制改革,加强府院联动,推动行政争议源头治理和实质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