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破解村级带头人后备力量“想招找不到、要用不管用、能留不愿留”问题,扬州市江都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好青年”定制选育计划,6年来选聘“好青年”925人,覆盖全区各村(社区),越来越多的好青年选择乡村一线激扬青春,在广阔天地中放飞青春梦想。

  长期以来,基层干部能否自身过得硬、百姓信得过、组织靠得住,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答题。诸如村干部队伍结构老化、年轻人“眼高手低”等现象不容忽视。针对村情实际,江都区以“一盘棋”扎口定制,系统推进村级后备力量建设,面向返乡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技能人才等对象,因才设置A、B、C三类岗位,对年龄、户籍、学历等因岗设定,着力拓宽来源、择优而备,以乡愁留人、乡情用人,把本乡本土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留得住。

  近年来,该区招录“乡村振兴好青年”平均年龄30岁,本科以上学历达66%,每村至少储备2名以上村级后备力量,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障。

  2020年,朱逢羽考取家乡横沟村“好青年”岗位,经过几年的事业发展摸索,找到了人生打拼的方向。“回到龙川大地,听着熟悉的乡音,带领乡亲们发展传统绒花产业,在增收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江都的非遗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朱逢羽说着,便展示起自己的绒花作品——龙川,寄托着对家乡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作为一支懂乡情、靠得住、拉得出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好青年”在哪里,乡村“向上向善”的活力就在哪里。该区坚持用当其位、用其所长,分类规划基层“领雁”、党务“专职”、致富“带头”3大类培养方向,根据各村发展实际和专业背景、个人特长意愿,为其提供治理实务、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持支持,定期开展“党校+高校+实境”轮训教学,一批“好青年”扎根直播助农、特色种养、农旅融合等乡村“新业态”,活跃于田间地头、治理一线。

  为推动“好青年”敢干事、能成长,该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共管”模式,推动识别培养、教育培训、日常监管等工作有机衔接,建立健全“日常督查+谈心谈话+实绩评判+述职评议”的联动考察机制,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专项调研、掌握适岗能力表现,每年度开展1次述职评议会,由乡镇分管领导、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代表等,针对“好青年”政治表现、履职情况、群众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全面评估其在党建工作、基层治理及乡村振兴中的表现,并对廉洁履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聚焦村级后备力量“备而有用”,着力构建“1+4”成长导师制,即每名“好青年”均由1名镇班子成员、“第一书记”、优秀村支书、村合作社带头人领带帮带,对表现突出、工作实绩优秀的“好青年”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促进他们安心基层、茁壮成长。

  同时,为鼓励促动“好青年”干得安心、做得成事,该区着力完善政治引领、待遇保障、梯次晋升等一揽子专项激励,设立“好青年”初心课堂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稳步落实待遇报酬正常增长机制,针对能力素质强、作风好、群众公认的后备力量,优先推荐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目前,131名“好青年”走上村(社区)“两委”班子岗位,近70%“好青年”纳入下一轮换届布局,为集中换届储足了“源头活水”。

  “我们将持续抓好拓源提质、分类培育、成长护航,推动大批人才走向基层、扎根农村、锻炼成才,让更多‘雏雁’振翅翱翔于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江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春萍说,组织系统将更为精细化研判村(社区)干部储备需求,从“人才何处来、个个都管用、群众都叫好”的角度抓实“乡村振兴好青年”选育管用各环节,为基层发展后继有人铺实道路。(江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