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从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传出好消息:黄尖镇兴农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据了解,兴农村位于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以“生态为基、文化铸魂、产业富民”为主线,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全民共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沿海村落,到如今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文明典范,兴农村的蝶变为苏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黄尖镇兴农村地处盐城市亭湖区东部,东临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西、南与盐城万亩林场接壤,北至西潮河入海口,生态优美,风景秀丽,环境怡人。近年来,兴农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水美乡村”、“森林生态”示范村。兴农村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800亩、林地1100亩,大力推进生态旅游(潮间带艺术村、鹤龙农场)、苗木花卉、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

  突出党建引领,塑造文明之魂。黄尖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纳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全程专项参与创建工作。组织工作措施得力,坚持创建工作月报制度,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按照创建规划有序推进工作,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强化理论学习,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常态化工作。

  立足优势,发展惠民经济。黄尖镇兴农村依托丹顶鹤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为村建设落脚点,结合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功能定位,突出产业发展和居民提升重点,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和特色农旅融合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先后建成潮间带艺术村、鹤龙农场休闲观光综合体,依托国际油画村开办10家特色家庭民宿。2024年实现村集体固定资产积累5000万元,当年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群众人均增收超3000元。

  抢抓机遇,完善基础设施。黄尖镇兴农村抢抓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的契机,统筹建设产业、设施、环境三个主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纲领,打造主题民宿、鹤龙农场、水产养殖等产业,修建排污管网、化粪池、环卫设施,创建“美丽清洁家园”“星级文明户”,不断发展有生态环保内涵的产业体系;以强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体,实施游客中心、国际油画村、生态停车场、道路管网等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采取生态原始复古的手法,对农房改善退让出的90栋闲置农房进行改、扩建,规划建设书画、美术工艺、文学、摄影、古玩、音乐、非物质文化等艺术村落,建成全国首个茅草屋民宿特色建筑群和综合性艺术创作基地。借势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名片,挖掘兴农村“因潮而生、因潮而兴、因潮而变”历史文化传承,导入艺术乡建路径,用足用好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禀赋,打造了生态特色突出、文艺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项目——潮间带艺术村,形成“世界遗产地、与美共栖息”的品牌宣言。

  创新机制,实现双创双优。黄尖镇兴农村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创建发展“两手抓”,在大力推进产业、设施发展的同时,强力度同步推进文明建设。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政策法规、先进文化、致富信息、文明习惯、卫生意识进村入户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户。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村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蔚然成风。丰富文化新村、人文新村内涵。兴农村内字画、诗词随处可见,雅俗共赏,与新村融为一体。深化村民自治内涵,通过整合民智、民力,充分调动村民建设文明家园积极性,积极向“四有”农民发展方向靠拢,通过此项创建活动,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实现兴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创双优。

  从“靠海吃海”到“依海兴文”,兴农村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走访兴农村,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村民眼里闪烁的自信。兴农村文明村镇的荣誉背后,是党建触角向下扎根的力度,是生态价值向产业延伸的精度,更是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的温度。

  “文明创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黄尖镇党委书记于丝浓表示,“未来,我们将以兴农村为样板,推动‘一村一品’全域升级,让更多村庄既有‘颜值’,更有‘气质’。”(黄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