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由南京市委党校主办,杭州、宁波市委党校联合参与的“第四期文道工坊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座谈会”在南京市委党校举行。
来自三地党校的专家学者、文旅部门代表及科研人员共聚一堂,围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文体旅商演融合发展的态势、难点及对策建议,城市形象如何打“文化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等细分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致辞中,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院)长、二级教授郭榛树系统介绍了党校哲学与文化学科建设成果。他指出,哲文教研部整合哲学与科文教研部资源,在人才培育、教学创新、课题研究、理论传播及决策咨询等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出首批“南京十大文化名人”陆剑杰教授;荣获两门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程;立项15项国家课题,占全校半数以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打造“文道工坊”学术品牌。党校的“文道工坊”品牌聚焦文化领域热点,以多样化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虽创立时间不长,但已展现强大活力。
交流发言阶段,由南京市委党校哲文教研部主任、教授胡晶晶主持。
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负责人徐青在发言中强调,需立足高质量发展维度审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南京应充分依托“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城市优势,深度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文化资源向可体验、可消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转化。在具体实践层面,他建议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主张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闭环,即以文化传承滋养人、以创新创造激励人和以城市精神凝聚人,实现文化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他认为,此次座谈会通过深化“文道工坊”平台价值,成功拓展了三地党校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边界。未来,可着力构建“理论共研、案例共享、政策共商”的长三角文化研究矩阵,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党校智慧。
南京体育产业集团副总经理王鹏,围绕“体育产业赋能城市发展”主题,从产业发展、城市品牌塑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近年来,南京通过构建“文体旅商演”协同发展新格局,形成创新突破:一是创新消费场景开发,打造“观赛+旅游”复合业态,培育“体育+音乐+时尚”跨界IP矩阵;二是实施奥运遗产活化工程,通过文化传承与城市记忆的深度融合,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奥运城市品牌;三是推进体科融合创新,以科技赋能产业变革,形成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叠加效应。这些实践探索,既展现了体育产业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双向赋能,也为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南京方案”。接下来,南京体育产业集团将重点推进AI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转型,为南京打造“世界体育名城”提供科技支撑。
南京文旅局市场管理处处长楼钱良以南京连续两年(2023-2024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2亿的“现象级”数据为切入点,深入阐释了“南京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服务实践与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他看来,南京文旅市场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外,南京更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景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并开展精准有效的文旅营销,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他强调,政府的多维度支持与引导是南京文旅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南京市文旅局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市场监管、提升服务效能等举措,为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行业协会也积极发挥作用,助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未来,南京文旅将聚焦沉浸式实景演出、音乐产业、影视拍摄、乡村旅游等多元化融合方向,持续拓展产业边界,打造一批“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的创新消费场景。
建邺区商务局副局长王敏在发言中强调,在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的当下,单纯的文化资源积累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必须构建“内容生产-商业变现”的完整链条;要通过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文化IP、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这些年,建邺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新城特色的融合点,将其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业态布局。通过文化空间再造和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了华采天地、龙湖天街等特色商圈。这种‘以文化城’的策略,既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深度,使建邺区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消费目的地。”另外,建邺区以青奥体育场馆为平台,以“场馆+”模式激活体育赛事、文化展演、商业活动等多元业态,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自由研讨环节,由南京市委党校哲文教研部教授高信奇主持。
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沈小勇认为,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构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机制。如今,文化的作用已超越传统价值引领和产业塑造的范畴,其自身传承创新过程即可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他以旅游经济为例,阐释了文化创新的三大实践路径:一是“无中生有”的创意营造,通过挖掘城市文化基因,创造如数字文旅、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二是“移花接木”的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推陈出新”的传统活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他强调,城市发展需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维空间布局中融入文化精神,既守护城市文脉,又拓展发展空间,更在文化经济创新生态构建中,形成人才集聚、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文兴业、以文塑城。
宁波市委党校文化和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郭美星认为,文化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突破单一部门治理的思维定式,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治理格局。文化生态的培育具有整体性特征,既需要宣传、文旅、教育等部门形成政策合力,更需要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实现从“文化点缀”到“文化赋能”的范式转变。针对公众文化认同的建构,他特别指出党校系统应发挥深化理论阐释、强化决策咨询和创新传播方式等三重作用。他以宁波博物馆为例,说明党校可通过案例教学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教育素材,增强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符号展示,而是让中国故事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会议总结环节,南京市委党校校务委员、教授王辉龙指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构建多维创新体系,其中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他以南京城市形象的立体化传播矩阵为例,阐释了城市文化内涵挖掘的紧迫性,强调需以文化基因定义城市特质,以创新传播矩阵提升城市吸引力。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他提出要建立活态传承机制,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实现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永续传承的良性循环,“科技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关键变量,既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更是文化创新的新引擎。通过科技赋能,南京可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最后,他呼吁参会各方持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南京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
据悉,本次座谈会还吸引南京各区分校教职工通过线上方式参与研讨,实现全系统联动。(昝寻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