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小龙虾消费市场日渐火热。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唐庄村稻虾养殖基地内,养殖户左鑫身着防水裤,正在一口虾塘中忙着收笼。随着地笼提起,数百只挥舞着钳子的小龙虾个大饱满、活蹦乱跳。

  “小龙虾对温度很敏感,最佳生长温度在20℃到30℃之间,因此在初夏时节气温、水温和食物都相对适宜,小龙虾的生长速度也很快。”提起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左鑫喜笑颜开,“像这样‘六钱’大小的小龙虾,清明前投放的时候不过是‘一钱’不到的虾苗,现在市场价在18元一斤,每天都要发货几百斤,一上岸就销售一空。”

  放眼望去,稻虾养殖基地百亩连片的水田泛着粼粼波光,水藻在水下舒展成一片片绿毯,藻叶上不时能看见小龙虾褪下来的“外衣”。“唐庄村紧靠二河,水质非常好,具备了小龙虾养殖的天然优势,养殖出来的小龙虾不仅个头大,而且口感也好,肉质鲜香。”站在田埂上,左鑫道出养殖秘诀。

  在7年的水产养殖实践中,左鑫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亩田最多放养4000尾虾苗,捕捞时需捕大留小,既避免密度过高,又保障持续供应。”左鑫介绍,基地还引入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水温、溶氧量,使小龙虾养殖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现在正是小龙虾最肥美的时候,预计能捕捞到6月底。等到小龙虾卖完,田里稻茬的根腐烂后就是肥料,紧接着就能开始下一季稻田的耕作。”左鑫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预计亩产小龙虾400斤,水稻1200斤,收益大概是常规麦稻轮种的3倍。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小龙虾大量上市,而螃蟹进入蜕壳期。在和平镇三闸村淮河生态农场,700亩蟹塘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丰收的希望。走进细看,成群的小螃蟹正在水中摇晃着钳子,忙着第二次蜕壳,细尖的钳子在湿软的泥地上划过一行行印迹。

  “蜕壳期的螃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一旁,养殖户刘玲和工人穿着下水裤,在齐腰的蟹塘中栽种水草,她笑着说:“除了喂养玉米、鱼虾等饲料外,水草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还能为蜕壳的螃蟹提供天然的掩体和临时‘避难所’,以防蜕壳期间受到未蜕壳的老蟹攻击或吞食。”

  清明前后,淮河生态农场陆续投放了200万只蟹苗,700亩蟹塘被分成公蟹塘、母蟹塘、混养塘、精养塘等四类共计数十个塘口。如今,螃蟹们比投放时壮实了两倍有余。“我们推广的是原生态养殖,一开始专门从阳澄湖购买蟹苗,后来自己育苗,养出来的中华绒螯蟹脂腴膏黄,深受顾客喜爱。”刘玲介绍,养殖高品质的大闸蟹水源很关键,三闸村毗邻二河,水源无污染、水质好,养殖水产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前养蟹‘靠天’,要时刻关注天气,塘口要人盯着。如今有了智能化养殖,省了很多事。”刘玲走到塘边,掏出手机实时查看水里的溶氧度及水质等情况,“螃蟹养殖对于水质环境要求较高,我们安装了智能养殖系统,远程监测和控制pH值、溶氧率、温度等水环境数据,螃蟹的存活率比过去提高15%左右。”

  在刘玲的农场里,今年54岁的袁翠萍负责巡塘、捕捞和投喂蟹食。作为农场老员工,她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家门口每月能挣三四千,日子踏实多了!像袁翠萍这样在农场稳定就业的村民有1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据三闸村党支部书记史海波介绍,刘玲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以来,带动了全村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已建成水产养殖面积近1500亩,有力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沈成耀 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