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交流会(海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场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旨在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联动,为长三角AI智造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推动海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沈旭东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近年来,海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牢固树立产业思维、项目思维,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见真精密机械制造、德硅凯氟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重大外资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纷至沓来,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成势,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动能澎湃,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沈旭东说,海门拥有广阔的产业承载空间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拥有吸引人才、激发创新的优良环境,教育、医疗、康养等资源丰富,足球、电竞、动漫成为海门城市新名片,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魅力之城。当前,海门与上海的同城化效应日益凸显,已由“上海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上海”。投资海门就是投资上海,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一步了解海门、选择海门、投资海门,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红利,共同奔赴机器人产业的星辰大海。沈旭东表示,海门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资本、园区、平台、人才、数据、算力、场景等全要素保障,让大家在海门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共同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总裁张凤明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顶尖的科研机构、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海门则凭借成本优势、政策支持及产业配套,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拓展区。海门与上海在空间上是“一江之隔、双向联动”,双方在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也已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了典型的“头部创新+腹地承载”关系,有着“研发在沪、转化在海”的协同发展格局。这不仅放大了长三角整体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力,还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示范。

  南通市海门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威涛介绍了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从集群优势、产业基础、平台载体、扶持政策、投资基金、应用场景等方面,推介了海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他说,海门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环境、有诚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了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三区三镇+N”协同发展格局,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体系,征集了一批涉及智慧城市、医疗、教育、生态、应急、养老、商贸物流、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产业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朋友持续关注海门、推介海门、深耕海门,把更多前沿技术落在海门,把更多创新项目投在海门,与海门共拓产业“新蓝海”。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兆颖,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林,申万宏源研究所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机器人产业链链长王珂分别以“AI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布局到产业实践”“仿生视觉智能系统将成为未来AI产生自主意识的关键技术”“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趋势”为题作主旨演讲,并围绕海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湘涛、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子康分别就在海门投资发展感受进行了分享。

  会上,沪海两地重点企业代表围绕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技术联合攻关、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表示,海门滨江临海连上海,交通区位独特、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机器人产业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希望与海门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据介绍,目前,海门周边200公里半径内集聚了超1200家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核心企业;海门全区现有机器人产业链重点企业39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家,控制器、伺服电机、RV减速机这三个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

  本次活动由新华网、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投控主办,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政府、新华网江苏公司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代表、科研机构专家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参会。(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