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脑机接口团队按照既定的随访计划,来到江苏省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的患者张女士家中,帮助其进行上肢、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及评估。

  张女士是2年前外伤导致的颈部脊髓损伤,手术前没有任何抓握等手部功能,完成脑机接口手术开机康复训练1个月后,张女士不仅能在脑机接口外骨骼气动手套辅助下成功抓握水杯和木球,脱去气动手套,张女士康复训练的右手以及未经干预的左手,均能徒手拿起木球并稳稳地放在指定高度的桌面。

  据悉,2022年9月,张女士因夜间意外跌落致颈椎第五节严重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经过两年多的治疗,上肢功能仍然不能恢复。评估显示,其手部远端抓握功能完全丧失。经江苏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联合评估,患者于2025年4月25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为了充分确保脑机接口手术的安全,在医院多部门的共同协助下,组建了由康复医学科、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的手术团队,在手术当天借助最新的立体成像影像技术以及手术机器人实现大脑功能区的精准定位,并在机器人辅助系统下将电极片植入颅骨下硬膜外间隙,同步采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确保信号采集精度。术后脑电信号经适配器转化后,可实现驱动体外设备完成动作指令。

  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陆晓介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三类:非侵入式(如脑电帽)无创但精度受限;侵入式(电极植入脑组织)精度高但创伤较大;本次采用的半侵入式技术将电极置于硬膜外,在提高精度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

  “2024年12月,我院已开展无创脑机接口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此次半侵入式技术突破,为功能损伤更严重的患者提供了进阶治疗方案。”陆晓说,该技术避免了侵入式手术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同时通过优化电极设计实现大脑信号的精准采集,为临床大规模推广奠定技术基础。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慧博说,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已成功完成2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均针对脊髓损伤导致的手部功能障碍。“据统计,我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达374万,年新增病例约9万,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这类重大疾病负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这类疾病对社会,包括患者和家庭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能帮助他们恢复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更健康,能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很多负担。”

  该院学科人才处处长、骨科主任医师凡进介绍,前期为了更好实现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医院建立了高效的患者管理系统。借助骨科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系统建立专项数据库,实现从病例筛查、入组评估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多学科团队联合制定标准化招募流程,能够更加精准的筛选到合适此类手术的患者。

  医院正在开展脊髓损伤、癫痫等患者的入组筛选工作。“该系统包含了近年来曾在骨科治疗过的所有脊髓损伤患者随访信息,可自动追踪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康复数据,结合定期门诊随访与远程联络机制,确保患者治疗的实时跟进。”凡进说,该系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规范化临床应用和患者全流程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说,医院将紧密围绕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国家社会重大需求、人民健康福祉与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国家“脑机接口共性创新与产业服务平台”“两重”项目,结合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联合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在脑机接口芯片设计、信号解码算法、脑控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脑机接口技术不仅是医疗的重大突破,更是带动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我院与南京栖霞区一起正在积极打造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及脑机接口产业园。”刘云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在运动神经康复、脑科学研究、主动健康管理等关键器械研发方面更好地应用落地。(吴倪娜、何雨田、褚泽群、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