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在这个夏天掀起全民观赛热潮,成为一票难求的“超级IP”。

  “苏超”南京队队徽中那只昂首的辟邪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文化锚点——这个融合了辟邪、龙、虎、水、城门的队徽设计是1986年南京市市徽的现代延续,而南京市市徽设计者正是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保彬。这场体育盛事意外唤醒了一段被时光封存的设计往事,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位将南京文化刻进视觉符号的艺术家。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保彬

  南京收藏家王世清揭开了这段历史。

  1986年,南京市正式启动市徽征集。次年,保彬接下了设计任务,白天忙于校务工作的他只能在深夜伏案创作。

  保彬在创作中大量参考历史文物:居中的辟邪造型直接取自六朝石刻;上方龙与虎对应诸葛亮“虎踞龙盘”的地理论断,其中虎身特意保留六朝石刻中带翼的造型;三条渐隐曲线表面象征母亲河长江;底部显而易见是明城墙。1988年市徽正式启用后,广泛应用于纪念章、信封等载体。

  保彬作品 南京市徽 1986

  作为一名杰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保彬一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1983年被正式任命为南艺院长后,保彬推动了影响深远的教育革新:他率先设立设计类硕士、博士点,增设服装设计、漆器等专业,极大提升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布局,推动了教师队伍和院系建设;他推动了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增设,为学院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上下奔走,积极争取资源,全面提升校园设施,建成工艺美术大楼,将蜷缩在黄瓜园一隅的校园打造为艺术的理想家园;他坚守本科教学岗位,即便是后来当了院长,仍然坚持每学年和讲师一样,上满752个课时。

  保彬贯彻将“艺术打入社会”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在金陵饭店《柏鹤图》壁画、南京长江大桥浮雕等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保彬于2023年1月逝世,学界闻讯痛伤。他将全部身心归根南艺,为南艺留下了无价的思想宝库。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不遗余力提倡发展设计教育事业。

  保彬主要做设计图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参与的长江大桥图案设计,但他不只是设计图案,还画壁画、著书。他担任南京长江大桥浮雕设计组长,98块镂空浮雕,6块工农兵浮雕,共计104块皆为保彬作品;他为金陵饭店创作八米长《柏鹤图》,最后八百个房间的任务,包括上面梁的壁画,皆由他和沈行工带同学们完成;他的作品《丰收图》作为江苏省第一幅中堂年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因热销前后共再版过8次,共计发行1.1亿张,火遍大江南北,贴遍千家万户……“不能把学生思路做窄,同学的学习面一定要拓宽,拓宽以后才能拔尖。”这种将考据与创意结合的思维,在保彬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保彬作品 南京长江大桥护栏向日葵镂空浮雕、齿轮麦穗五角星工农兵浮雕

   当“苏超”的聚光灯照亮绿茵场,赛场上的南京队队徽与六朝陵墓的石刻辟邪遥遥相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图案的延续,更是一位艺术家对城市文化的深情馈赠。这个凝聚着六朝风韵与现代审美的城市符号,正以全新的姿态讲述着南京的故事。

   南艺两城的师生们也正用画笔、用创意,谱写金陵与姑苏携手共舞的艺术新章。(岳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