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产品“点绿成金”,零碳园区建设加速领跑,沿海广阔滩涂“风光”无限……在江苏,这样的绿色低碳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近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解码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先后走进昆山与金湖,置身于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生态区域,流连于满城湖光“杉”色之间,领略江苏大地以实践书写的绿色低碳发展新答卷。  

  媒体采访团到达昆山海绵示范基地时,恰好飘着细雨。沿亲水栈道走进循环湿地,渡水槽下清流潺潺,漫过深浅沼泽的芦丛与菖蒲,蓝紫色的鸢尾花影在水中漾开,一圈圈融入水杉树下的涟漪。栈道尽头的水面此时已开满新荷,碧绿的荷叶高高擎出水面,微风翻卷,让雨露不着痕迹地落下。荷花或薄施粉黛或艳抹浓妆,浓淡之间,总是相宜。

  “循环湿地重点针对的是平原圩区河网水动力不足等问题。”昆山市政院市政规划所工程师王文韬解释道,在非雨期,通过动力将附近新华舍西河河水引入湿地,利用湿地空间的净化功能提升河道水质,而后重新排入河道,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改善圩区水环境质量。截至目前,新华舍西河等周边水体水质由黑臭水体转为准 IV 类。而在雨期,循环湿地则发挥弹性调蓄功能,场地周边雨水通过径流组织汇流至湿地中,缓解圩区排涝压力,现已提供了近3万立方米雨水调蓄空间。

  循环湿地是基地众多功能区的一处。规划师们采用生态梯度与功能梯度相结合的总体构思,以水纹为设计理念,将波纹扩散、水文干涉等形态应用于园区整体概念设计中,打造循环湿地区、生态海绵道路示范区、废弃物透水广场利用区、蓝绿走廊河岸生态梯度带、生态景观风貌区、农业景观区等六大功能区,内含生物滞留池、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结构土树池等30余项海绵技术。

  

  作为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城市,昆山水网密布,2400多条河道纵横交织,19座千亩以上湖泊星罗棋布。水孕育了昆山,却也为这座城市的安全韧性和宜居品质带来了挑战。为此,昆山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平原水乡特色的海绵更新之路。

  “目前,依托江苏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山基地内的海绵示范技术已成功在盐城、扬州、宜兴等地落地。”王文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让城市更会“呼吸”的奥秘将在更多地方揭开。

  

  水利万物而不争。一滴水,能汇聚成溪润泽万物,也能蓄势成潮推动发展。

  初夏渐长,“三湖”环抱的金湖,即将迎来最美的季节。荷花荡,宽叶弥望,微风翻卷,拂起一湖涟漪;水杉林,青木耸立,树冠遮蔽,留出一线天际。满城湖光山色间,一条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之路正在缓缓铺陈。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及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等主要路径,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种制度安排。近年来,江苏着力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一个个生动案例接连涌现。

  

  “金湖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地带,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是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主任工程师周文介绍,为更好发挥碳汇这一绿色政策工具的价值,集团项目组对湿地、森林两类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进行了评价。“我们将金湖县划分为自然固碳区、人工增汇区、保碳区和碳源区四类功能分区,同时划定造林绿化碳汇产地、森林经营碳汇产地和湿地保护修复碳汇产地等三类碳汇产地,因地制宜增强固碳增汇能力。”

  为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金湖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项目组协助金湖县发改委开发全县生态产品管理云平台系统,包括保护生态价值总览、生态产品展示、核算系统和应用衔接等部分。“这个系统不仅能实时更新基础信息,还能自动生成产品目录清单等,可以更好管理相关生态产品。”周文说。

  

  除了在金湖的碧水荷田间实验GEP核算“本地算法”,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还将价值实现的方法路径铺展至全省多地。在沿海地区,系统梳理陆海自然资源,开展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常熟的自然保留地,将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和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相结合,探索特定地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优解法;在涟水县清水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型湖湿地公园,推动转绿生金价值实现……2024年7月,集团获批牵头建设“江苏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为国家机制建设贡献“江苏方案”。“我们将持续盘活沉睡的生态资产,开辟变绿为金的新通道,让‘好风景’明明白白换来‘好前景’。”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毅说。(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