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苏州城西木渎镇的花苑社区,一股清爽宜人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因“飞线充电”而布满“蜘蛛网”的楼道外墙,如今干净整洁;过去堆满杂物的绿化带角落,现在成了孩子们嬉戏的迷你花园。这番“旧貌换新颜”的景象,源于一场深入人心的“文明实践 净美城市”行动。在这里,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居民们拿起“绣花针”,一针一线,于细微处下功夫,共同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现代宜居图景。
改变,首先从解决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烦心事开始。楼道堆物、电动车“飞线”充电,这些看似小事,却如城市肌体上的“牛皮癣”,顽固而碍眼,更暗藏着安全隐患。如何根治?花苑社区的答案是:让有威望、有热情的居民来“唱主角”。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一支由退休社区书记、老党员组成的“红色业委会”应运而生。他们不搞“一刀切”的强制清理,而是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挨家挨户上门聊家常、讲道理。“张阿姨,楼道里的旧柜子占地方,万一有紧急情况挡了路可怎么办?”“小李,从楼上拉线给电瓶车充电,夏天温度高,太危险了。”一番番推心置腹的恳谈,解开了居民的心结。很快,20余件类似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如今,社区里新建的便民停车充电棚整齐划一,楼道恢复了本来的清爽通畅,居民们的心气儿也跟着顺了。
一处“顽疾”的解决,点燃了整个社区参与环境改善的热情。然而,要让文明实践从“盆景”变成“风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为此,社区推行了新颖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居民参与一次环境整治、一次助老服务,都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社区的“物品共享柜”兑换实用的生活用品。很快,三支由普通居民组成的志愿团队组建完成,30多位邻里乡亲利用闲暇时间,穿上红马甲,成了社区最美的风景线。他们有的自发清理卫生死角,有的主动认养绿地,硬是把一片原本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口袋公园”。居民们从过去的“要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城市的“净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窗明几净,更在于内在的和谐与活力。花苑社区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个“组织建在小区、党员沉到楼栋、服务送到家门”的精细化网络。社区干部和微网格员们常态化深入居民家中,听民声、解民忧。自今年以来,通过“千家万户”大走访,他们收集并解决了47件民生大小事,大到公共设施维修,小到邻里纠纷调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种“有事找支部”的信任感,让党组织成了居民最靠得住的“主心骨”。
环境变美了,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同步跟上。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增设了书法文化区,让翰墨书香浸润邻里;打造了“花好悦苑”党群驿站,定期举办苏绣体验、非遗拓染等“文化进万家”活动,累计吸引了超过800人次参与。在便民集市上,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总能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这些活动如春风化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家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木渎镇党委政府还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调研,精准“把脉”花苑社区在停车、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统筹协调20多个部门,推动资源、服务、力量“三下沉”。新增的2处健身路径、30余处消防设施,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镇里还指导社区党总支升格为党委,推动“左邻右‘理’”村社联动,让社区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解决问题的办法越来越多。
接下来,花苑社区将继续鼓励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随着文明实践的持续深入,这里的环境将愈发清朗,邻里关系将愈发和谐。(苏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