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这场接力赛中,扬中市三茅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培育先锋典型、创新治理机制、搭建多元平台,推动居民从“治理旁观者”蝶变为“文明合伙人”,汇聚起党群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党员树旗领航,点燃“我要参与”的行动自觉​

  “以前总觉得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现在看着楼道干净敞亮,才明白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长江花城小区居民的这番感慨,正是三茅街道基层治理转型的显著成效。​

  三茅街道党工委深知 “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干” 的道理,挖掘培育宗秋生、杨全俊等 200 余名 “文明先锋”。这些先锋党员带头自筹资金改造老旧楼道,推动“共享会客厅”落地生根,一个个“微治理”项目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在党员先锋的带动下,156个温馨的楼道会客厅相继建成,成为邻里交流、共商事务的温暖空间。

  

  此外,三茅街道还创新设立 “大众评审团”,搭建群众参与、多方监督、互学互鉴的平台。在这里,居民们既是治理成果的 “评委”,也是文明建设的 “参赛者”,真正打破了 “政府独唱” 的局面,实现了党群携手、多方联动的 “全民大合唱”。这些“小而美”的实践印证:当居民亲眼见证“自己的付出”转化为“身边的幸福”,参与的热情便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

  创新机制驱动,构建“我能受益”的共治闭环​

  如何让文明行为持续 “在线”?三茅街道给出了 “价值循环” 的破题思路。​

  在广宁社区,“文明积分”成为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有力抓手。志愿服务被量化为可兑换的“文明货币”,1积分相当于5元,居民既能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还能把积分捐赠给困难群体。去年,社区发放的 7120 积分中,30% 被居民自愿转赠给困境家庭,形成了 “奉献 — 反哺 — 共享” 的良性循环,让文明在传递中不断升华。

  建设社区水上花城 B 区则通过 “业主票决制” 让居民真正当家作主。修剪绿植、扩建车位等小区事务,都公示出来让业主投票决定。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 50% 飙升到 96%,实现了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谋划” 的转变。这些创新机制的背后,是三茅街道对居民“利益共鸣点”的精准把握,只有让居民感受到充分的“话语权”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组织赋能聚力,打造“握指成拳”的治理矩阵​

  单打独斗难成势,协同合作方能聚沙成塔,三茅街道以“红色网络”凝聚合力。构建起街道党工委 — 社区党委 — 网格党支部 — 楼栋党小组 — 党员中心户 “五级体系”,164 名网格长、367 名党小组长、1556 名楼道长组成 “三长” 队伍,他们穿梭在楼栋间,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问题解决员。四年来,这支队伍累计化解矛盾 5200 余个,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力量。

  在线上,“网格随手拍” 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反映问题,实现 “接单即办”;在线下,“党群议事会” 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下水道堵塞、路灯损坏等急难愁盼的事在这里得到高效解决。“以前遇到问题很费时,现在群里发张照片,当天就有人管!” 居民们的感慨,正是对这种高效治理模式最好的认可。“组织靠前推、党群齐上阵” 的联动模式,让 “社区事” 变成了 “自家事”,治理效能也从 “单点突破” 迈向了 “全域共进”。

  如今,“文明合伙人” 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三茅街道的每一寸土地。从 “红色管家” 的贴心服务,到 “积分激励” 的创新实践;从 “示范楼道” 的温馨和谐,到 “业主话事” 的民主自治,三茅街道的探索实践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文明建设的本质上是 “人的改变”。当党员带头啃下“硬骨头”,干部化身耐心细致的“婆婆嘴”,群众积极争当“文明合伙人”,文明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温暖。正如一位居民所说:“文明城市建设不是‘你们’的事,而是‘我们’共同的家事。” 在这场党群双向奔赴的文明长跑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份力都在点亮城市的温度与光芒,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蒋丽 马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