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普通的单元门推开,就看见转角处的共享书架错落摆放着居民捐赠的书籍,“爱心菜篮”里还放着带着露水的黄瓜番茄。这里是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湖景社区管社山家园B区58号楼道——2025年第二季度无锡市“‘我爱我家 文明共建’寻找幸福楼道”主题活动评选出的12个市级“幸福楼道”之一。曾经冷冷清清的公共空间,如今成了流淌着温情的“最小生活共同体”。

  红色引擎激活自治基因,“旁观者”变身“当家人”。在蠡园街道党工委“党建引领社区多元治理”的理念指导下,湖景社区党委以管社山家园为试点,创新推出“红色主理人”机制。12名由党员骨干、热心居民组成的自治小组主动亮身份、领责任,成为撬动楼道治理的支点。他们定期发起“楼道议事会”,从消防设施改造到墙面美化方案,居民意见被一一记录、讨论、落实。“楼梯转角可设休息椅”“建议每月组织一次清洁日”……这些“金点子”经集体表决后,迅速转化为改造行动。

  共享空间孕育邻里温情,方寸之地绽放生活美学。58号楼道的蜕变始于对“被遗忘角落”的重新定义。居民们将原本堆满杂物的楼道空间进行了微更新,转角书吧:三层木质书架倚墙而立,居民自发捐赠的书籍贴上“漂流标签”,居民王阿姨笑言:“以前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常为了一本书的情节聊半天。”睦邻菜篮:墙面悬挂的手工编织篮里,时令蔬果随赠随取。种菜能手老李把顶楼泡沫箱培育的小番茄放进去:“我家就两口人吃不完,邻居尝鲜时捎带夸几句,比卖菜挣钱还高兴!”

  楼道文化浇灌社区文明,幸福共同体破茧而生。“张老师,今天画玉兰花对吧?”“您上次教的晕染技法我练熟了!”每周二下午,58号楼道的“银龄课堂”准时开课。墨香弥漫中,闲聊声、笑声与笔尖沙沙声交织。现在不光有画画课,还新添了插花课和手艺课,这些活动不仅消弭了“城市孤独症”,更让楼道变成了没有血缘的大家庭。

  管社山家园B区58号楼道的变迁,映射出蠡园街道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从“幸福楼道”建设到蠡园街道党建“主引擎”驱动,治理的“最后一米”正被重新定义。当议事本记录下集体共识,当共享菜篮传递着时令鲜蔬,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明悄然生长。这方楼道证明:真正的幸福,始于推开门后那句带着笑意的“回家啦”。(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