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题询问的“辣味十足”到代表票决的“民意汇聚”,从街头巷尾的“民情听诊”到重大项目的“全程护航”……近年来,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人大工作的“风向标”,坚持将人大监督的“触角”延伸至民生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努力以多元化监督手段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助推港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慢慢都变成了舒心事、暖心事,让大伙儿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就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民意直通车”满载百姓获得感

  在张家港市金港街道镇山社区的香樟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唠着家常,并不时抬头欣赏着油亮的树叶。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蚜虫泛滥成灾,树叶卷曲,连停在树下的车子都沾满黏糊糊的分泌物。而这一转变,正是得益于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民主实践”的“张代表民生面对面”活动。居民孙女士在活动现场反映问题后,短短几天,园林专家、物业、街道等相关部门便迅速联动,治理方案摆上桌面,彻底解决了困扰大家许久的难题。

  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张家港市群众的“暖心日”。370余名人大(议政)代表化身“民情联络员”,在街头巷尾、社区广场“摆摊设点”,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只要群众开口,问题就有回应、有解决。为进一步提升活动实效,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及政府部门负责人纳入服务矩阵,形成强大合力。同时,持续深化“两个联系”,常委会领导跟代表们拉家常、交任务,代表们常态化扎在选民堆里听民意,“两个联系”早已成为了“双向奔赴”。

  李阿姨家因老人赡养问题矛盾重重,兄弟俩各执一词,85岁的老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在“三官一律一长”进代表家站点联系群众活动中,进驻的法官、律师与兄弟二人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难处,人大代表递上热茶调解情绪。经过多次沟通,兄弟俩终于放下隔阂,承诺轮流悉心照料老人,家庭重归和睦。在德积街道元丰社区门口,过去健身区旁的积水路让老人不敢迈步,驻村律师走访后,联合人大代表积极争取将其列入“微改造”项目。如今,塑胶跑道取代了坑洼地,排水沟加装了滤网,连健身器材也焕然一新。南丰镇泗兴佳苑居民抱怨 “电动车堵了消防通道”,居民在“民生面对面”活动中反映后,不到10天的时间,小区25处非机动车临时停车点就建设完毕……

  随着“张代表民生面对面”活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每一项民生诉求妥善解决的背后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更见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幸福触手可及”。

  “全过程督办”托起百姓幸福感

  如今,在张家港的版图上,一座座高架桥穿城而过、环城而建,“田”字架构的城区快速路网已从蓝图变为可感可触的现实。

  2019年起,张家港市全面启动城区快速路建设。这项关乎城市发展格局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始终牵动着人大代表与市民的心。在张家港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詹亚军等15名市人大代表聚焦群众对高效通行的迫切需求,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大力提升城区通行能力”的议案,旨在推动该工程加速落地,让市民早日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的通行服务。​

  为将议案落到实处,5月16日上午,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亚方带队深入快速路建设一线督查办理情况,实地察看施工进度,与建设单位、交通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项目推进中的征地拆迁、管线迁移、施工调度等难点问题,并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商,找寻对策,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除快速路网建设外,张家港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将水环境治理、农房翻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作为代表议案进行强化督办。针对水环境治理,组织代表开展巡河活动,推动全市200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围绕农房翻建深度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供市委决策参考,推动出台《张家港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五年实施方案》;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督促建成10个市镇共建重点专科、5个专病专科联盟,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

  代表建议办理同样成效明显。张家港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630余件代表意见建议通过“分类办理、限时办结、公开反馈”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同时,每年遴选出部分重点代表建议由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满意率达100%。今年新增的“‘码’上见代表”功能模块,让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上线半年收到的150余条“微诉求”中,大多数在3个工作日内就得到办结回复。

  “点线面发力”筑牢百姓安全感

  “针对我市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重点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市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的重点领域有哪些?”……6月20日下午,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现场,代表们抛出的一连串犀利提问直击民生痛点。这场全程直播的专题问询,吸引了5.2 万余名市民在线“围观”, 社会反响良好。

  近年来,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呼声,将专题询问的“探头”精准对准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破解,到既有房屋安全隐患的“全排查”整治,从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疏堵点”攻坚,到小区物业管理的“微治理”升级,再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全覆盖”布局……一场场直击要害的专题询问,如同一次次精准的“把脉问诊”,既查清了问题根源,更推动政府拿出实招硬招。

  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还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监督“组合拳”。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港市的“人大+纪委”的“四联”监督模式,通过民生实事联督、工作评议联评、执法检查联检、重点工作联促,推动同向发力形成监督合力,真正实现监督工作与民心民意同频共振。

  “社区养老服务站建到了小区门口,还用上了天然气,这都是人大代表帮我们投票选出来的民生实事!”家住经开区(杨舍镇)的李老伯一边试用服务站里的新设备,一边难掩笑意。老人的笑容,正是张家港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机制结出的硕果——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停车位2216个、共享停车位1007个,3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16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收官……一连串实打实的民生成果,背后都印着“由民做主”的鲜明印记。

  在张家港,民生实事项目不再是政府“一言堂”,而是由人大代表票决确定,从征集、票决到监督、评估的全流程闭环,让群众需求与政府决策精准对接。为更好地推动政府民生实事落地落实,由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的人大代表组成的若干个监督小组,坚持每月深入项目现场走访,每季度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年末进行全面评估,对民生实事项目开展全周期、全过程监督,确保项目早建成、群众早受益。

  每一次询问都是民意的发声,每一份调研都是民心的汇聚,每一个建议都是民生的期盼……这一件件一桩桩交织成的,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鲜活肌理——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聚焦履职为民,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坚持以“行动力度”和“监督强度”持续提升“民生温度”,最终促成绘就出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港城民生“新画卷”。(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