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之年,扬州以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双轮驱动,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7月15日,扬州市围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这一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扬州市发改委、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该市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领域的工作情况及下一步举措。

  双轮驱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两者协同发力对扬州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扬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州将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双引擎”,形成了多重改革亮点。

  据悉,该市率先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连续3年出台年度任务清单。全省首创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处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工单20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创新建立产业政策后评估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大数据监测评估平台实现三级全覆盖。截至6月底,全市小微企业累计授信总额1376.81亿元,惠及企业4.74万户。基础设施方面,扬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江都铁路物流基地开通五条海铁联运线路。产能合作上,全市企业“走出去”超100家,2024年新增境外投资备案项目48个。

  下一步,扬州将围绕建设统一大市场新要求,健全长效机制,同时深化对外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取得新突破。

  创新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机制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对于保障重大项目、服务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为紧跟新质生产力需求变化,扬州坚持“分级保障+市域统筹”的要素调配机制,推动空间、计划、占补、规划设计等要素“动起来”、配置方式“活起来”。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使用用地指标3793亩、用林指标1060亩,同比分别增长32%和80%。

  扬州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创新建立“三个一”全生命周期保障机制,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目前,33个列省重大项目和18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保障率达100%,603个市级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达96%。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江都中海智能造船项目用地审批仅用8个工作日,创下新速度。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扬州创新推出“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模式,已开展400余宗试点,带动社会投资200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美德莱项目的立体开发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推荐目录。

  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打造全国示范样板

  自2023年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扬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183个海绵重点项目,完工116个,重点打造了广陵古城、江都北部、邗江西区新城等7大示范片区。

  在水安全保障方面,城区天然水域面积比例达10.08%,新增绿地238万平方米,建成智慧水利调度系统,实现主城区221.8平方公里内水量、水质自动监测。水环境治理成效同样显著,城市建成区排水达标区覆盖率超55%,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8.73%。生态建设方面,扬州已建成幸福河湖105条,14条河湖列入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80.16万立方米。

  市住建局方面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宣传“四进”活动,确保高标准完成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扬州市积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吸引外资超6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4850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1%。

  在招商引资方面,扬州创新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1-6月拜访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总部99家,签约制造业外资项目15个。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中德(欧)世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产业园正式开工,为欧美企业来扬发展提供优质平台。

  对外贸易呈现新亮点,1-5月全市进出口491.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05.8亿元,增长8.3%;民营企业进出口271.1亿元,增长6%;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10.9%。

  开发园区“主引擎”作用尤为凸显,以不足15%的管辖面积,贡献了近四成GDP、六成五工业开票和八成实际使用外资。各园区围绕“613”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是扬州永久性基本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增收富民、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扬州市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9亿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收入达1037亿元,同比增长11.5%。

  近年来,扬州持续擦亮“来扬州,行大运”旅游品牌,创新推出四季文旅促消费活动。隋炀帝墓遗址公园、非遗珍宝馆等一批文旅新项目建成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夜游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项目。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扬剧《郑板桥》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500余场。入境旅游市场也快速增长,2024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81.5%。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文旅系统将聚焦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紧扣“冲刺决胜年”主题,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探索以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扬州新实践。

  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成效显著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企业发展的沃土,更是城市综合竞争的软实力。“十四五”以来,扬州市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头号改革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着力擦亮“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特色品牌,率先建设“企业友好型城市”,加快形成“无事不扰、有求快应”的服务生态。“诚信扬州建设”、“智慧云勘验”等一批创新举措入选国、省典型案例,营商环境改善企业认可度达93%以上。

  据介绍,该市建成惠企政策服务平台,累计汇聚惠企政策8650条,推出167个“免申即享”事项。创新建立“一企来办”服务机制,实现企业服务365天“不打烊”。法治保障持续强化,完成《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涉企行政检查压降约25%。

  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1255.52亿元。人才服务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也更加便捷,235个事项实现“扬城通办”,企业办事材料平均减少50%以上。设立“扬州企业家日”,为4329家重点企业配备政务服务专员,政商关系更加亲清。

  据悉,接下来该市还将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全力打造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市场开拓等全方位友好的“企业友好型城市”。(靖宇)